第十八章凯旋回京(1/2)

作品:《美人无殇

这一年夏,宸京中亦是发生了大事,在年仅七岁的当今圣上宸翊遥登位一年满时,京中开始盛传一种说法:死剐好受,活寡难守。

言下之意,竟是千刀万剐的死去都能受的过,但是活寡却守不过。

这个说法是从宫里流传出来的,起初只是携章殿中的几个伺候当今徐太后的宫女们悄悄说的,谁知后来竟渐渐流传开了,弄的京中人人皆知。

根据这句话的出处,世人皆心照不宣,人人都知晓这个典故背后的利剑直指当今徐太后。

而现下,先帝驾崩仅仅一年,便有了这啼笑皆非的流言传出。

听说,她夜晚没有男子相伴便难以入眠……

听说,她所住的携章殿夜夜笙歌,有时甚至有好几个俊美的男子你来我往……

听说,她私下广纳美男以藏之……

后来,先帝的五皇子庆王,他对此败坏名誉之事再也无法睁一只眼闭一睁眼,于是他痛心疾首之下联同了多名朝臣联名奏请辅国丞相徐亭邦出面做主,继而再上下一致,全力声讨那有辱家国颜面的太后徐氏。

有人骂她,趁着新帝年幼无知,做出这等龌龊之事,还权当他们也如孩童一般。

有人骂她,不配再住在携章殿,因为那携章殿奢华无比,藏尽了天下珍宝,而殿名也是先帝为她所取,先帝名讳中有一个字乃‘章’,于是取其意为‘携手帝章’的意思。

而辅国丞相徐亭邦听了一干大臣的声讨,却没有像他们那样痛心疾首,义正言辞。

反之,还怒斥了一干大臣,后又上表请奏徐太后以治流言。

而徐太后听闻到此事后,凤颜无比震怒,当即便是气急攻心晕倒在了一旁的宫女身上。

待一日后,徐太后醒转过来时,宫中人心惶惶!

传言那一日,徐太后震怒之下,宫门血流成河!

携章殿的所有宫女太监,宫中所有谈论过此流言的宫人,一一被下令活活杖毙。

京中的大街小巷也有了整整齐齐的几队兵马开始来回巡逻打听,究竟谁人都谈说了此事,大概徐太后也深知,百姓不同于宫人,宫人可以死,而百姓却不能引起他们共愤,于是谈论过此事的百姓被抓到后就会这样处置:青年者均鞭打十鞭,中年者二十鞭,老者五鞭,孩童无罪。一时间,宸京中更是人人自危,都躲在了家中成日的担惊受怕。

这个法子在后来的日子里充分的发挥了效用,人人都三缄其口,不再谈说,甚至依据着徐太后震怒的反应,反而竟觉得徐太后生生是被人冤枉了一般。

这件事在两个月后,才算彻底平息了下来,京中人人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而徐太后依旧是那个看上去柔弱,却倔强刚烈的太后。

原先一小部分对她不屑的朝臣在此次事件后,竟人人都觉出了‘柔弱’的徐太后也是有些手段的女子,一时间,朝中无人再去碰其锋芒。

朝堂依旧表面稳定,宫闱依旧暂时平静……

半年后,边境前线突然传来了捷报,薄书杨铿锵奋勇,计策高超,驭下有方,几场小胜之后便是大胜,正欲趁胜追击,一举歼敌之时,被挫去锐气的夷光国于千里之外派来了马不停蹄的使者,带来了夷光国的国君亲笔书写的求和信。

薄书杨犹豫之后,终是派人带着千里急报送到了宸京,奉到了徐太后的手中。

徐太后当即便传召了徐亭邦丞相和一干大臣进宫议事。

庆王与硕王力主再战,称夷光国毫无诚意,眼看大败在即,便出此下策为保一时之命,若答应求和,便是放虎归山,待他日养精蓄锐后,定会卷土重来。

而徐亭邦丞相却力主应和,称两国之战已近一年,劳民伤财不说,就说新帝宸翊遥也还未到成人之年,朝中时局不稳,攘外必先安内,所以万不可再战。

两方各执说辞,互不相让,最后徐亭邦丞相干脆摆出了威严与架子,称自己是辅国监政的元老,不听其命者其理何在?

庆王一方顿时心有不甘的败了气焰。

而徐太后最终一锤定音,答应了夷光国的求和。

于是千里之外的薄书杨开始为这场打了近一年的仗善后,夷光国残存的兵马铁骑如丧家之犬般一路狼狈归国,遍地的尸体分不清敌我,均被归于一个偌大的土坑中就地深埋,渐渐的,烽烟弥漫的边境地终是归于平静,再也瞧不出曾经血战无边的场景。

一个月后,一切安定,薄书杨整顿兵马,下令开始班师回京。

在抵达宸京的那一天,也是一个大好的吉日,在拥挤不堪的官道上,在百姓们浩浩荡荡的迎接中,续献大将军薄书杨立了天大的功劳凯旋归来了。

自此,本就是一代将门的薄家便成为了一个传奇,人人都道,将门之材尽出薄家,无人能出左右。已战死的薄书槐虽身死声名却还在,活着的薄书杨又继兄长之后再立奇功,他们都成为了百姓们心中拥戴的神。

徐太后与一干大臣亲自迎接了风尘仆仆的薄书杨,歌功颂德之声不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美人无殇 最新章节第十八章凯旋回京,网址:https://www.xbqg9.net/0/3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