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造船业(4/6)

作品:《大宋帝国征服史

这是航海技术的又一大进步。

造船

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元·世祖“以征日本,敕扬州、湖南、赣州、泉州四省造船六百艘”,其中泉州领造200艘。

至元十七年(1280年),“福建省移泉州”,元廷命泉州、扬州、隆兴(南昌)等地“造船三千艘,敕耽罗发木材给之。”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泉州所统的海船达1500艘。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马可·波罗奉命护送蒙古公主远嫁,经由泉州后渚港出海。他在后来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称:“大汗又下令准备了十四艘船,每船有四桅杆,能扬九帆。”“其中至少有四五艘船可容纳船员二百五十或二百六十人”。这些是泉州海船的重要特点。(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马可·波罗》、《泉南著述·马可·波罗游记》)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世祖攻爪哇,大军会泉州,自后渚港起行。”(《新元史·世祖本记》)

《伊本·巴都他游记》的记述

元·至正二年(1342年),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伊本·巴都他)来到泉州。他在后来的《伊本·巴都他游记》中,提到泉州造船的情况。(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伊本·巴都他》、《泉南著述·伊本·巴都他游记》)

《伊本·巴都他游记》说,在印度洋曾目击很多中国商船。中国船分三等,大者曰“镇克(unk)”,中者曰“艚(ao)”,三等者曰“咯克姆(ekam)”。大海船有四层,设备齐全,“每一大船役使千人”,载水手600人,士兵400人。大船有三帆以至十二帆,帆皆以竹为横架,组成席状。另有小艇(柴水船)三只附属之,尾随其后,依大小名为“一半(alf)”、“三分之一(hird)”、“四分之一(uarter)”。“此种巨船只在中国的刺桐城(泉州,aitun)制造,或在广州(兴克兰,inkalnan)制造。”

《伊本·巴都他游记》中还记叙一些造船技艺:制时,船皆有三面(指两舷侧板和船底板),用大钉钉连之。每钉长3“骨尺(cubit)”。每船有四层,公私房间甚多,以备客商之用。厕所设备,无不周到。水手在船上植花草、姜于水桶中。每船有船橹十二梃,每梃须十人至三十人才能摇动。

《伊本·巴都他游记》所记的尺度数量,可能有些夸大差错,但不能因之全盘否定。如他所说的船分三等,相当于“舟曾”(“舟曾”合一字)、“艚”、“舟居”(“舟居”合一字),都是泉州方言的称呼,至今仍如此。

泉州元船的技术特征

元朝,泉州造船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表现在:

(一)船型有明显等级之分

大型的舟曾(“舟曾”合一字)船船身长达30丈,可载千人,或5000料(约250吨以上)。中型的艚船船身长10丈,可载200—300人,1000—2000料(约50—100吨)。小型的舟居(“舟居”合一字)船船身长在10丈以下,可载100人、1000料以下(50吨以下)。分出明显等级,是定型化、规模化生产的表现。

(二)帆、橹并用

为适应船型增大、航程增长、航路复杂的新要求,元朝较大型海舶设置多桅和多根船橹,以便把风力和人力的使用结合起来。《马可·波罗游记》中就称,他在刺桐港看到的海船有四桅九帆。为充分利用风力,可根据航向和风向,调整张挂的帆数。为加速或无风时用橹,一般配有8—12根橹,一般橹用4人摇,较大的橹须10—30人方能摇得动。

(三)船上分层

公私房间较多,住人和装货的舱间分开,设备齐全。

(四)大型船还配备小艇

碇泊时,小艇作为交通船,供靠岸补充淡水和采买之用。据《元典章》载,这种小船称为“柴水船”。



明代航海技术和宋、元相比,没有质的进步。还是木航船,只能利用季风、洋流、潮势等自然力为动力,用牵星术定向测距,用铅锤测水路深浅。明代前期用水罗盘,“浮针于水,指向行舟”,不过航海罗盘已精确到24个方位,是一大进步。为利于远航,船上储积淡水,不但供给饮用,且加强船的稳定性。

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迁到福州,但以后私商不顾官方禁令,仍建造海船进行海上商贸活动。按船型大小不同,有大洋船、鸟艚船、小洋船之称。

嘉靖九年(1530年),惠安县海洋捕捞有拖网、流刺网、小围缯、拖钓网船等19种作业技术。

明末,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相继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营造军、商两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数十艘。其海商集团的船队,从日本引进“旱针”指南定位。(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郑芝龙、郑成功》)

结构法的造船顺序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受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宋帝国征服史 最新章节泉州造船业,网址:https://www.xbqg9.net/1/1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