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造船业(6/6)

作品:《大宋帝国征服史



(五)蓬用竹篾编织而成,呈长方形硬蓬,纵向竖挂。

(六)开始使用铁锚。1981年泉州湾石湖港海底打捞出一具明朝的四爪铁锚,残长2.78米,锚爪对角距2.18米,重758千克。由于自身重,抓力强,其停泊能力及操作运用远较木石碇优越。



清代,泉州的航海技术受西方影响较明显,经引进吸收,也创造出自己的成果。

《海国闻见录》记叙的航海技术

康熙间(1662—1722年),泉州府同安县人陈伦炯少从其父陈昂熟闻海道形势,尤留心海外诸国风土民俗,熟识海上针盘、更辰、海道、港湾,著《海国闻见录》上、下两卷。(参见泉州历史网《泉州人名录·陈昂、陈伦炯》、《泉南著述·海国闻见录》)

《海国闻见录》下卷为图六幅。曰四海总图,曰沿海全图,曰台湾图,曰台湾后山图,曰澎湖图,曰琼州图。这六幅图,在当时测绘技术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实在难能可贵。

《海国闻见录》还记载:“中国用罗盘、刻沙漏,以风大小顺逆较更数(一昼夜为十更,以更香一炷为一更),每更约得水程60里;风大而顺则倍累之,潮顶风逆则减退之。亦知其处心尚怀疑,又主见某处远山,分别上下山形,用绳砣探水深浅若干,砣底带蜡油,粘探泥沙,各各配合,方为准确。”“中国洋艘不比西洋甲板用浑天仪、量天尺,较日所出刻量时辰,离水分度,即知为某处。”可见当时远洋船舶已有自己的航海图(又名洋更、水镜或程图)和一套探测航行地点位置的技术。

造船

雍正七年(1729年),设泉州船厂,修造水师战船,当年承修48艘。

《清高宗(1736—1795年)实录》载,清官方造船厂都选址在盛产木材的地方,福建就设有福厂、泉厂、漳厂和台(湾)厂。

但这时泉州适合作大桅的全木缺乏。据《闽政领要》记载,官方的泉州船厂也在厦门购买番桅。从东南亚进口的桅木有铁造、蜂仔代番、甘拔、郁木、白犬、卖色、打马等。船舵则用广东产或东南亚产的铁力木(柚木),取其坚韧抗扭曲力强。国产的榆木、槠木、赤木亦堪使用。地产的松、杉亦用作桅木。如雍正十年(1732年)和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官方二次派往琉球的海船,分别是闽县的木合兴号和惠安的林治盛号,大桅用全根松木,头桅用全根杉木。

以后,大海船由于船大桅高,取材困难,“以数木合成,加用铁箍”的“帮接技术”应运而生。

船型经历代演变,渐趋定型。商船有舟古(“舟古”合一字)船、艍船和同安梭船(又名横洋船)等。渔船或运输船有舟曾(“舟曾”合一字)船、艚船。

舟古(“舟古”合一字)船为大型,桅高蓬大,利于走风和沿海运输。

艍船八丈九尺,宽二丈二尺五寸,深七尺九寸,松木造;板厚三寸一分,桅高八丈二尺。该型船结构坚实,行驶灵活迅捷,曾被改造为水师的战船。

梭船船体如梭,可说是吸取欧洲船型的优点。宽一丈五尺至一丈九尺不等,航行快速。在此基础上,又改型造出宽二丈六尺的横洋船。

舟曾(“舟曾”合一字)船长七丈一尺至十丈八尺五寸,宽一丈七尺九寸至二丈二尺九寸,深六尺至八尺六寸,板厚二寸六分至三寸二分。配双桅双舵,二根铁锚,还配四个木碇,二支橹,一支头。大舟曾(“舟曾”合一字)可载1500人。

艚船是中型船,形如槽,长十丈左右,载重在千石上下。

当时造船场遍布晋江至惠安沿海一带,如城东的后山、后渚、法石和城南的车桥、新街,晋江的石湖、东石、祥芝井仔山、永宁梅林澳,惠安的崇武、白奇等地。

造船顺序

清代,造船顺序同明代一样,也是采用结构法。但民间制造中小型木帆船,仍有沿用船壳法的。

鸦片战争以后,出现以布帆代替竹蓬。因为布帆较硬竹蓬易起落升降,以调节受风面积的大小,用来控制航速。
本章已完成! 大宋帝国征服史 最新章节泉州造船业,网址:https://www.xbqg9.net/1/1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