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薛西弗斯,奥莱斯忒(1/2)

作品:《

君主论也释君王论。

魔侠反抗者之一浮壶空间─卡缪

阿尔贝、卡缪(1913─1960),也释加缪。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於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

卡缪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

卡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1936年毕业,论文题为《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参加大学任教资格考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卡缪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卡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异乡人》(又译为《局外人》)而成名。

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者》(1951)一书由於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等左派知识分子的决裂。

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薛西弗斯神话》(1942)、剧本《卡里古拉》(1944)、《义人》(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放逐和王国》(1957)等。

卡缪於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法国当时第九位也是最年轻的获奖者。1960年与加利马同死於车祸。

2009年法国总统沙柯吉有意将卡缪的坟迁移至塞纳河左岸的先贤祠,为纪念卡缪逝世50周年;可是卡缪的儿子反对该提议,其认为他父亲一生反对虚名,不会接受搬进先贤祠受人膜拜。

卡缪的创作喜欢以三部曲形式:小说+哲学随笔+剧本。

哲学思想在於从精神上反抗不可避免的荒诞。萨特的自由选择是面对荒诞可采取的手段之一,而卡缪则着重强调苦难之中的幸福。

卡缪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

《薛西弗斯神话》和《异乡人》构成了卡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卡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

书中,薛西弗斯(又译:西叙福斯、西西弗斯)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因为荒诞不能告诉我们何谓幸福及不幸;之所以卡缪假设薛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

反抗才能体现尊严。薛西弗斯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

卡缪在假设薛西弗斯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像和独断,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

卡缪的创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主题,其中有一些亦直接作为书名,如《反与正》,《放逐和王国》等。

卡缪强调的其他还有「荒诞和理性」,「生与死」,「堕落和拯救」,「阳光和阴影」,「有罪和无辜」..这些二元对立的主题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互不抵销,甚至有相辅相成的意思。

卡缪在他的随笔中数次使用这样的修辞方式:用一片黑暗来形容明亮的阳光。随笔中也许不过是一种修辞,但这种修辞代表的思维方式却贯穿了卡缪几乎全部的创作,成为他的重要特色。

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戏剧,或是哲理随笔,都看不到逻辑的一贯性,到处都隐含着矛盾,这在别的作家那里,这可能是个致命的弱点,可从卡缪的作品中体现的却是复杂的深刻。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说过:「和小真理相对的当然是谬误,可是和伟大的真理相对的仍然是伟大的真理。」正是在这样对矛盾的正视当中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局限及其和世界的断裂。

二元对立的两极互相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形成强大的张力,悖论和歧义性、多义性在此从生,这也成为卡缪难以被定义的地方,其间人道主义一以贯之,然而人道主义本来就是意义含混的词。

二元对立其实是西方的传统思维习惯,但是传统的二元对立主要是主客关系,「善与恶」,「美与丑」等一系列概念,但在卡缪那里,这些传统的理念被抛弃了,善恶美丑问题被诸如「流放和王国」,「阳光和阴影」这样的形象所取代。

甚至在讲述一桩杀人案的《异乡人》中,传统的「罪与无辜」的问题竟消解於无形之中,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存在。

卡缪的这些悖论性的理念没有给他找到理论上的出路,却使他的小说和戏剧有了令人捉摸不定的多义性,成为意义之源。

在美学的意义上,则是用简单,毫不修饰的语言产生让人困惑的效果,在《异乡人》和《堕落》中最为明显。

卡缪一贯反对别人给他加上的存在主义的标签,但在他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颁奖词中依然称他为存在主义者,这说明存在主义绝非捕风作影,实理有固然。

存在主义包容了各种各样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 最新章节第二十四章 薛西弗斯,奥莱斯忒,网址:https://www.xbqg9.net/10/10729/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