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元里民众抗英 道光帝丧权辱国(2/4)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毕,遂从内室取出自己耗费多年心血而亲手绘制的《疆域图》交予左宗棠,叮咛道:“君善藏此图,日后必有用;若沙俄犯境,须当力拒;他日担大梁者,非君莫属。”
左宗棠闻言已是心领神会,能受林则徐如此重托,顿感肩负千斤而心潮澎湃;于是,左宗棠含泪受图。
俩人再叙谈一阵后,左宗棠才拜别而去。
林则徐送走左宗棠后,长舒一声;然后,才如了却心事顿感浑身轻松了。
第二天,林则徐又自长沙启程赴任去了。
这对忘年交在长沙匆匆地只见了一面,从此再无谋面;然而,这一短暂的相聚,却在历史上写下了永久的一笔,并给后世留下了一段令人乐道的佳话。
林则徐到了云南后,在任上竭力维护云南边境的安定,朝庭为此加封其为太子太保。
二年后,林则徐因年老病重,《奏》请开缺回福建侯官老家调治。道光三十年,却因太平天国起事,朝庭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林则徐带病赴任,途经广东时却不幸暴卒于潮州普宁的行馆中。
林则徐死后,朝庭晋封其为太子太傅,谥号忠。所叙皆为后话,此略表。
且,道光二十年底,琦善受命到广州赴任。
琦善到广州后,即将横江而置的金锁铜关拆除,并撤掉了各炮台上添置的火炮,将招募的兵勇解散,欲以此向英军显示议和的诚意。然后,登上泊于穿鼻海域的英舰,与英军的全权代表义律谈判。
义律见清皇朝主动求和,于是开出了要求“赔偿损失及割让香港”的苛刻条件。
琦善感到为难,没有应诺;因此,中、英双方谈判未果。
此时,懿律为给琦善施加压力,决定偷袭清军防护已经十分空虚了的沙角炮台。
于是,懿律派遣陆军少校伯拉特率战舰数艘,趁晨雾漫江时绕至沙角后山强行登陆,突然向沙角炮台发起袭击。
清军沙角炮台守备张清龄、协副将陈连升在英军的突击中阵亡;沙角炮台被攻陷,连清军水师泊于三江口的十余艘战船也被焚毁。
琦善闻讯沙角炮台被英军攻陷,吓破了胆。
于是,公元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一日,在位于穿鼻海域的英舰上,琦善终于向英军屈服了,擅自与义律草拟了《穿鼻草约》。
《穿鼻草约》满足了英方所提的包括“割让香港”的全部条件,但因是《草约》,尚未经得大清皇帝签字认可。
为逼迫清皇朝接受,使《穿鼻草约》成为既成事实;几天后,英国却突然单方面宣布《穿鼻条约》成立,并派军强占了香港。
英国的这一无理举措,使一向以“中央大国”自居的清皇朝感到了颜面尽失而难以接受,朝野为之顿时哗然。
道光皇帝勃然大怒,斥责琦善“无能误国”;拒绝在《穿鼻草约》上签字,并决定“对英宣战”。
于是,道光皇帝任命皇侄奕山为靖逆将军,疾速赶至广州主持军事接管防务。同时,将琦善罢免,回京问罪。
琦善回京后,将失防及兵败的原因全推到了前任林则徐与邓廷桢的身上,竭力为自己辩解。
穆彰阿等同僚也上本,竭力为其保奏。同时,籍了满族贵胄的身份,才使得琦善免受责罚逃过一劫。
中英谈判破局,双方再次兵戎相见。
奕山赶到广州后,见原有的海防设施均已被撤除,一时增置不及。
幕僚杨芳出了个馊主意,令遍搜民间马桶载于木筏之上横截江中,以替代原先的金锁铜关,并称“如此能镇邪”。
此时,奕山见无其它妙策,也就依从杨芳之言权宜照办了。
结果,英军一阵炮轰,那些拦截于江中的木排及所载马桶即刻被轰散后顺水漂逝而去,毫无“镇邪”之用,反倒是落了个令人捧腹的大笑话。
于是,英舰自珠江口毫无阻拦地驶入,至镇远炮台下才受到阻截。
此时,关天培亲临镇远炮台指挥拒敌。然而,由于金锁铜关已被拆除,且镇远炮台上配置的火炮也被减少,威力不如往日。
因此,英舰伯兰汉号和麦尔威里号轻易地闯过了关隘;绕到镇远炮台的侧翼,用舰上的右舷炮轰打镇远炮台。
关天培眼睁睁地看着镇远炮台任人挨打,痛心疾首怒不可遏;遂登上炮台,亲自点火炮向英军还击。主帅拼命,部卒也个个奋勇了。
然而,清军在镇远炮台上仅有的几门火炮,终于敌不住英舰上的炮火厉害;不一会,镇远炮台上已是人人血染衣甲,但仍都在浴血奋战。战至日暮时,突然一发炮弹炸断了关天培的臂膀;关天培咬牙忍疼,继续指挥抗击。
如此,坚守了一整天后,终因弹尽援绝,镇远炮台被攻陷,关天培也因负伤过重而殉国。
接着,虎门的其它炮台相继失陷;驻守大虎山、虎山的清军不战而退。
于是,英军长驱直入,直逼至广州城下。
奕山见关天培战死,身边已无骁勇战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3章 三元里民众抗英 道光帝丧权辱国,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