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袁世凯卖主求荣 西太后戊戌政变(2/4)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劝谏,太后更怒,反目相斥。忽天津阅兵,定有不测;诸卿当密筹妥议,设法应对。朕甚焦灼,不胜企望之至。”
众人见《诏》后,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七嘴八舌后却没一个好的主意。
忽然,康有为倒是想到了一个主意,言:“天津阅兵,正值新军所在;何不起用袁世凯,委以重任,令其保皇,岂不无忧哉?”
康有为言毕,谭嗣同的好友、长沙人毕永年却表示反对,言:“袁世凯宵之人,不可信用。”
康有为却不以为然道:“松甫公之言差矣,吾知袁世凯,此人曾为强学会同仁,热衷维新;且手握新军,非旧伍可比;千钧之时,正可大用。”
言毕,康有为取出一函又言道:“此乃袁世凯致吾亲笔函,彼言‘愿为维新大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如此肝胆,何疑之有?”
至此,众人才释疑无异言了。
于是,康有为等人即再向皇上谏言:“宜重用袁世凯,方能保天津阅兵无虞。”
光绪皇帝这才想起了康有为曾有《保荐袁世凯折》,复又取出重阅后觉得固然可行,即朱批恩赐擢升袁世凯为二品衔的工部右侍郎。
于是,九月十六日,袁世凯应《诏》进京受封;光绪皇帝召见了袁世凯,并命其继续统领新军,且可“不受荣禄约束”。
至此,袁世凯终于如愿以偿心中大悦;于是,在京逗留几天,拜访了军机大臣刚毅、裕禄等人,并再次答谢了康有为、徐致靖。
且,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闹僵后,开始觉到了她的这个皇儿已不是可控制的了。
虽然,慈禧太后接着就下《懿旨》宣布要去天津阅兵,给了不听话的皇儿一些压力。但是,当想到皇儿竟敢当面顶撞她这个额娘,更是气恼难受了;心想,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不定哪一天他甚至会不认我这个额娘呢?所以,仅此施压看来还不够;不若趁自己尚能呼风唤雨时,痛下决断以免后患;总不该继续放任,待其腰板硬了反受制于他不成?
慈禧太后正如此想时,御史杨崇伊匆匆进来,密奏:“皇上轻信康有为之言,欲与美、英、日三国结为合邦;由各国共选掌故者,专理兵、政、税及外交诸事。吾闻日相伊藤博即日到京,皇上欲聘其为顾问。如此,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此事断不可为,老佛爷不可不顾耶!”
慈禧太后闻言,更是惊愕了;她最担心的,就是光绪皇帝与外国势力联合;因为,那样自己就难以对付了,这比几个书生帮他搞所谓的维新更令她害怕。
此时,慈禧太后觉得事态已经十分严峻,必须当机立断不容再迟疑;于是,决定即刻返回紫禁城临朝训政,以扼阻事态进一步恶化。
就这样,九月十八日,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启程回紫禁城了;同时,派遣杨崇伊持了她的《懿旨》,命荣禄迅速调兵进京以防不测。
慈禧太后出其不意地回紫禁城临朝训政,令光绪皇帝慌了手脚;赶紧再传出一份密《诏》,直言“朕位难保”,诸卿“设法救驾”。
此《诏》更是言辞凄怆情势危急,众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设法,有的忍不住抱头痛哭。
谭嗣同厉声喝阻:“七尺男儿,何作儿状?皇上蒙难,为臣者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事已至此,哭有何用?须当机立断,不若《诏》告天下,召劲旅勤王;一举诛灭佞臣,驱逐老妪,岂不快哉。”
梁启超却道:“明《诏》天下,恐于皇上不利,故不可行。不若觅一二能勤王者,密与联络,相约举事,方可成功。”
康有为接口道:“卓如所言极是,吾视朝中能将者,唯有袁侍郎可用;彼新受皇恩,当思报答;令其效命,正当其时。彼尚留京未归,可速往不迟。”
众人缄默良久,觉得别无良策权可如此了。
谭嗣同则自告奋勇愿往,游袁世凯。
当晚,谭嗣同即赴袁世凯下榻处法华寺造访;未待下人禀报,谭嗣同已径自闯入。
袁世凯正秉烛夜读,见谭嗣同急至,未知所为何事?心中甚是诧异。没待袁世凯动问,谭嗣同已开门见山地将“皇上临危,命悬一线,令汝勤王”诸言和盘托出。
言毕,谭嗣同撩起衣襟,手握内藏凶器,声色俱厉道:“如有贰心,吾与汝同归!”
袁世凯闻言惊愕,噤若寒蝉不能言;稍顷,才定神缓道:“复生何出此言?皇上蒙难,臣子勤王,义不容辞;虽肝脑涂地,吾何惜?然急切反恐有失,而于皇上不利,故当从长计议。吾闻皇上与太后,将赴津阅兵;届时,既入吾营,皇上一声号令,袁某即可手到擒来;不费吹灰之力,大事可成,岂不美哉?”
谭嗣同却道:“非也。慰亭公所言虽是,然天津阅兵有待时日;而今事急,岂能久候?须当机立断,不可迟缓;缓则必误,无以告天下。”
接着,谭嗣同干脆提出了要袁世凯回天津先杀了荣禄;然后,率兵进京围困颐和园将慈禧太后幽禁起来,以便逼迫慈禧太后真正还政给光绪皇帝。
袁世凯闻言后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54章 袁世凯卖主求荣 西太后戊戌政变,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