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川汉路一波三折 辛亥年保路运动(2/3)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世的大事。
资金筹措后,川汉铁路工程准备启动了。
然而,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却以“川、鄂未立《契约》,川人无权越界修路”为由,不准四川人到湖北开工筑路;于是,川、鄂两省也为川汉铁路的修筑权争开了。
经过一番争执后,双方才商定“先由两省共同修筑越界的宜昌至万县段,然后再修筑各自界内的路段”。
好事多磨,两省之间的矛盾解决后;张之洞却进京任职于军机处了,锡良也被调离了四川。
尔后,川、鄂两省的总督之位都如走马灯般的换了几任;继任者没有再对川汉铁路那么热忱,筑路之事也就被搁置。
而英国政府由于没能取得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却不甘心就此罢休;因此,暗中唆使其在清政府中的代理人设法阻挠。因川汉铁路只是名义上的商办,实际控制权仍在清皇朝手中;所以,总理具体事务的人选仍须由邮传部委派。
几年下来,川汉铁路的总理人选已换了三任,却什么事也没有干成;白白地耗费了许多银子,工程却年复一年地被拖沓下来。
宣统元年,张之洞过世了,原四川布政使王人擢升护理四川总督。
这一年,京张铁路完成通车;负责该铁路施工的詹天佑接着就受聘于川汉铁路有限公司任总工程师;同时,邮传部参议、四川秀山人李稷勋继任总理;两人合力,川汉铁路的修筑才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
是年十二月十日,开工典礼以后,川汉铁路的宜万段工程在延误多年以后才正式破土动工了。
由于川汉铁路受官府控制,民间根本无法对其资金的支用进行监督。
虽然搁置多年,但那一大班闲赋的、不知民间疾苦只知贪图享乐的官僚却照常要领取高额的酬薪,而走马灯似轮换的政客更是要从中大把捞取中饱私囊;所以,几年下来,那笔好不容易筹措的资金已所剩无几。
因此,李稷勋和詹天佑俩人承手,正式开工修筑宜万段工程时,才发觉自己几乎是在为无米之炊。所以,历时二年后,才勉强将铁路筑到了宜昌的夷陵区;然而,当上风垭隧道打通后,再无资金可用了。于是,这条原来计划中长达二千里的川汉铁路,竟然只修筑了短短的十五华里就因资金短缺而被迫停工了。
清政府也想不到川汉铁路竟然会成了这么一付烂摊子,连虎头蛇尾都称不上,实在难以向国人交待。
此时,列强却瞄准机会,要挟清政府向他们借贷以解资金短缺之困;从而,他们就能获取路权。
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清皇朝想不出妙策,只好重走向国外借贷、出卖路权的老路了。于是,经过谈判一拍即合;时任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代表清政府与英、法、德、美四国订立了《湖广路借款合同》;清政府向四国政府借款一千万英镑后,即将川汉铁路等路权出让了。
于是,四国政府如愿以偿地捞到了路权。
不过,盛宣怀毕竟是个精明的商人,《合同》中写明了“不以日后修成的湖广境内的粤汉、川汉铁路作抵,而以湖广的百货厘金、盐厘、盐捐作抵”等语,尽可能地维护了本国的权益,也算是良苦用心。
四国政府获得路权后,即胁迫清政府取消川汉铁路的商办。
清政府迫于压力,随即发布了一道上《谕》:“回顾全国路政,规划不善,错乱歧见;不分干支,不量民力,一纸呈请,辄行批准;后果不佳,遗患无穷。粤地收股及半,而造路无多;川蜀倒账甚巨,追索无着;湘鄂设局多年,徒耗坐资。若贻误愈久,受累愈深,何堪设想?故当将全国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支路准许各省商民量力酌办。”
清皇朝如此轻描淡写地发布了一道上《谕》后,就把全国的路权都收回了。
此时,各省均有长短不等的铁路在修筑,且同样都是依靠民间的资力;所以,清政府此举立即引起了全国民众的不满。
不过,因粤、湘两省的干线不长,所涉股民不多;且因粤、湘为多事之地,清政府唯恐革命党人藉此发难。所以,对于此两地的铁路国有之举,随即出台的较为优惠、尚可接受的赎买股票办法,使股民们能收回本息;因此,两地的怨声也就消了。
然而,川汉铁路的股民却很倒霉;因为,川汉铁路所筹措的股金的流失多因管理失误所导致,其中有部分则是被该公司驻上海的经理施典章挪用去投机股票亏损殆尽了。清政府感到这个漏洞实在太大难以补救,也就以此为借口不愿承担责任为股民补偿损失;却又觉得川蜀地处内陆,革命党人的势力尚未波及;也就无所顾忌地宣布:“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后,湖北股权还本不还息,四川一律不还。”
如此一来,川、鄂两省的股民损失惨重,当然要怨声载道了;四川股民更是血本无归,许多股民因此倾家荡产,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怨气?且当时筹资时采取的是强行摊派,四川的士绅、百姓无分贫富贵贱都得认股,可以是人人成了股民;因此,铁路收归国有之事在四川的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民众的反响也就更激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63章 川汉路一波三折 辛亥年保路运动,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