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东望(2/4)

作品:《悍戚

刘子正也愿意派人前往许都,与上奏于天子。

不过,这绝非短期可以促成,毕竟归宗认祖,还需要许多事情。我会促成朝廷尽快答复,然后与你一个功名,可以安心在此落脚。嗯,在此之前,你千万记住,尽量不要与彭璆冲突。”

“小侄明白。”

郑玄有些啰嗦,但刘闯听得出来,他对自己的那份关怀,是发自于内心。

刘闯心里也非常感动,不过他并未忘记答应诸葛亮的事情。

与郑玄一说,郑玄显得有些为难。

他毕竟七十岁了,说实话。精力已不似当年那般充足。

不过既然刘闯开口。郑玄也不好推辞。特别是诸葛亮也算世家子弟。他老爹诸葛珪,还有他的叔父诸葛玄,在琅琊郡也颇有名望,诸葛家也算是大族……郑玄想了想,最终还是答应下来。

“孟彦,你举荐孔明来求,足见你也是一个好之人。

我知你早年流落民间,刘勇恐怕也没有那个能力教导你。虽有你父亲留下的书籍,但想来所不多。你父当年,采流,为天下人所称赞。你既然归宗认祖,便不可以弱了你父亲的名声。况且颍川刘氏,素以《春秋》《书》而著称,你若不能熟读这些,岂不落了你父威名?”

刘闯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世父的意思是……”

“正好你也要前来高密,就在我门下读书。”

“啊?”

刘闯心里一咯噔。不禁顿感头大。

我只是想让孔明求,但是没说我也要来求啊……

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前世翻读郑玄著作时的那种痛苦。

郑玄精通《易》、《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等等,更是东汉时期,最为杰出的训诂宗师。他治非常严谨,如果真的在他门下读书……刘闯激灵灵打了个寒蝉。

“此事就这么说定。

你来高密,便住在我家里。

孟彦,我知道这或许有些为难你,但你既然身为子奇之子,就必须要继承他所,否则的话,必被他人笑话。”

郑玄把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刘闯知道,他恐怕是逃脱不了这个命运。

心里面无比纠结的答应了郑玄的要求,甚至为日后的生活,感到莫名伤感。

他这种纠结,若是被那些读书人知道,少不得又要一番口诛笔伐。这天底下有多少人希望能拜入郑玄门下而不得,如今郑玄主动要收他为弟子,他还觉得痛苦,简直就是罪大恶极!

当然了,刘闯是不会把这种纠结告诉任何人。

与郑玄商议妥当之后,他在当天又去拜会了王修。

这王修,究竟何许人也?

三国演义当中,他是袁谭的部属,青州别驾。

袁谭死后被枭首,王修不顾曹操的命令,在袁谭尸体旁哭泣。

曹操因而赞叹说:河北义士,何其如此之多也?可惜袁氏不能用,则吾安敢正眼觑此地哉?

之后,王修被封为中郎将,演义中再未登场。

只是刘闯却没有把此王修和三国演义里的王修合而为一。

原因,就是那一句‘河北义士’,令刘闯一直以为,王修是冀州人,所以此王修是青州人氏,刘闯自然没有和三国演义里的王修联系在一起。在拜访王修之后,他发现这个人也是一个才极其出众的人物。加之王修曾经游颍川,所以对刘闯的态度,也显得非常友善。

他向刘闯建议,暂时不要渡过潍水,谋取安丘三县。

“此三县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且盗贼出没频繁。

倒不如让出三县,居潍水胶水之间,一来可避免与彭相直接冲突,二来若得机会,向东扩张,取即墨胶东,远胜三县。”

王修的建议,竟然和诸葛亮不谋而合。

这也让刘闯对他,不由得高看几分。

在和王修商议妥当之后,刘闯又匆忙拜访了刘政。

刘政听闻刘闯的请求,也没有推辞,二话不说便答应下来,并表示会即刻前往夷安说项。

亲不亲,一家人,毕竟都是汉室宗亲!

刘闯在高密停留三日,便匆匆与郑玄告辞。

因为,东武传来消息,黄劭自郁洲山返回,带来了薛州的信息。

刘闯闻听,也是心急如焚。

薛州的三万海贼,是他立足北海的重中之重。

于是他向郑玄请辞,郑玄也没有挽留他,刘闯便让诸葛亮留下来,带着飞熊卫,返回东武。

不过,临行时郑玄也提出一个要求。

“益恩如今也到而立之年。

此前举曾举他出仕,奈何因袁谭来犯,举逃离北海。益恩至今仍是白身。

孟彦此次返回。就让他随你前去。也可以增加些阅历……反正过些时候,你们还要回来。”

郑益恩,名仁,大名郑仁。

他是郑玄的独子,实际年龄二十八岁,虚岁三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悍戚 最新章节第九十八章 东望,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75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