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2 章(5/6)

作品:《重生之绝代武神

分明,惟妙惟肖。由于衣饰摹仿丝绸袈裟的逼真,像是在迎风微动,使观者更增加了真实感,可以窥见古代塑造家们的精湛技术和创造才能。

敦煌莫高窟彩塑的发展过程,是吸收、消化外来雕塑艺术并把它融合到中国传统艺术之中的过程,也是中国佛教雕塑逐步中国化、民族化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莫高窟彩塑艺术,在本土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博彩众长,由最初的模拟到彻底的消化,从而自成体系,形成独特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雕塑艺术的一块丰碑。

塑和绘的结合不仅关系到一身塑像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关系一龛、一壁、一窟中的塑像与壁画的统一和谐。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像,不但形象的塑造很成功,而且熟练地运用了配色手段,红、黄、绿、青、蓝、黑、白等各种色彩交替,使对比强烈、鲜明而又统一和谐。这些彩塑和佛龛内外五彩缤纷的壁画交相辉映,呈现出一派热烈奔放、瑰丽无比的气氛。人们步入洞窟之中,仿佛身心已经进入庄严华丽、迷幻神奇的佛国净土。在这里,佛教艺术充分显示了它的巨大魅力。

敦煌莫高窟彩塑,在我国的佛教雕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早期发展阶段(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它继承着西域佛教雕塑的某些风格,给中国西北、中原一带的石窟雕塑以重大影响,可以说是中国石窟雕塑的一个重要起点。经过中期鼎盛阶段(隋、唐)达到了高峰,到了五代、宋、西夏、元、清则逐步衰落。

敦煌彩塑能够获得高度的艺术成就,是由于古代的艺术匠师们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佛教造像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大胆地以“伎女”、“宫娃”、“胡商”、“梵僧”、“将军”等现实人物为蓝本,并加以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塑造了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形象。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瑰丽华艳,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

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带着犹如朝圣般的心情,我们爬上长长的栈道,在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中,莫高窟1200多年积蓄的宝藏一一呈现在眼前。

洞窟的四壁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的佛影、飘舞的飞天……神秘庄严的气氛,令人屏声敛息。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中数量庞大、技艺精湛的壁画艺术。

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

北魏时期的壁画内容比从前增加了许多,不但本生故事、佛传故事更加丰富,还出现了内容离奇、情节曲折的因缘故事。二五四窟的《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和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深深地吸引了游人。

北周时代的莫高窟,突现了一种新式的佛像画。菩萨们个个体态短壮,上身半裸或着僧祉衣,腰裹重裙,肩披大巾。他们的鼻子、眼睛、眉毛、牙齿、下巴统统是白色,好像一种特殊的装扮,奇特而新颖。这时期的二九0窟,还保存着莫高窟规模最大的佛传故事画,它也是世界上最完好的早期石窟壁画。长达27米的壁画,向人们讲述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从乘白象入胎、菩提树下诞生,到比武娶亲、出游四门、树下问道,再到逾城出家、得道成佛,一个个夸张离奇的传说,盛寓着一个修炼成佛的故事,叫人感思起人世的苦难和成佛的道理来。隋唐是北魏之后佛教发展的又一个昌盛阶段,加上那时候国力强大,社会繁荣,艺术成就也登峰造极。莫高窟现存洞窟半数以上为隋唐所建。与前代偏重佛本生及说法图不同,这时期的壁画更多是以“经变”与供养人为主的题材,或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或描绘开窟造像者的肖像,光彩焕然。

三二0窟的《西方净土变》是一幅盛唐时期的作品。画面中部一个绿波浩渺的七宝池,雕栏环饰,各色莲花盛开。佛及菩萨坐于莲花之上,面目慈祥;池中童子嬉戏玩耍。宝池上端,碧空晴朗,彩云缭绕,化佛腾空,飞天起舞,天花乱坠。宝池下方,乐师演奏着各种乐器,舞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重生之绝代武神 最新章节第 432 章,网址:https://www.xbqg9.net/19/1997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