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0 章(4/4)
作品:《重生之绝代武神》共同体。另外,元末明初 ,“西宁州土人”之称普遍见于史籍,虽然直到民国时期人们仍然称其为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才正式定名为“土族 ”, 但在明代,土人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即已基本形成。明代,曾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即宗喀巴,他创立了藏传佛教一个新的派别格鲁派 ( 俗称黄教 ) 。黄教一经创建,就在藏区广泛传播,其势力几乎垄断了整个青海藏族地区,并对青海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王朝通过它有效地维持并实施了对广大牧区和少数民族的封建统治。
青海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初尚无学校设立,至宣德年间经多方奏请才设立西宁卫儒学。另外在西宁、碾伯二地又有民间自立社学2处。明时青海也曾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边塞诗人,如西宁卫人张问仁。另外也有曾在青海任职的官吏及曾来青海的文人如刘敏宽、龙膺、石贾、万世德及僧人宗油等也都留下不少描写青海的诗赋。此外,张芝的嘉靖《西宁卫志》 ( 已佚 ) 和刘敏宽、龙膺篡修的万历《西宁卫志》开创了青海地区编史修志的先河。而藏土回蒙汉等民族共同创建的寺院建筑与绘画艺术,也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末年,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曾挥戈西进,控制西宁地区达1年之久,势力达青海湖地区。贺锦在西宁不幸遭地方豪强势力杀害。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大顺军在西宁地区的活动也宣告终结。
清初,基本沿用明朝统治制度。清廷重新任命相继投降清朝的原有士官为世袭土司,使 其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世祖顺治十五年 (1658年) 改西宁副将为西宁镇总兵,加强了对青海东部地区的军事戍守。康熙、雍正时,清廷多次对割据新疆不断进行分裂活动的准噶尔部噶尔丹等用兵,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增设卡伦,派兵防守。
噶尔丹败亡后,青海蒙古诸台吉归顺清朝。圣祖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十一月,青海厄鲁特蒙古首领达什巴图尔 ( 固始汗之子) 偕诸台吉入京觐见,清廷封达为和硕亲王。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 皇十四子允褆出任抚远大将军,率清军从青海分南北两路进军西藏,驱逐侵藏准噶尔部军。事平之后,清廷不再晋封青海蒙古首领为西藏汗王,并对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 ( 固始汗之孙 ) 的权势实行限制和防范,这便引起了罗卜藏丹津的极大不满。世宗雍正元年 (1723年), 罗卜藏丹津以“恢复先人霸业”为口号,发动叛乱。次年,清廷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四川提督岳钟琪率大兵进剿。
平息叛乱后清廷采纳了年羹尧所奏《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对青海的地方建制作了较大调整,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加强了中央集权:1雍正初,清廷设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 ( 简称青海办事大臣 ), 直隶 中央“理藩院”, 管理青海少数民族地区和蒙藏两族事务。2将青海蒙古编为29旗,各旗由札萨克 ( 旗长 ) 统领,划定各旗游牧地界;清查青海藏族户口,委任千、百户,将藏族部落原隶蒙古部落改为由就近地方官府管辖。3雍正二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下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至道光九年 (1829年), 东部河湟地区的行政建制为1府3县 ( 西宁、碾伯、大通 )4 厅 ( 巴燕戎格、丹噶尔、循化、贵德 ) 。4建立祭海会盟制度,由朝廷派员主持祭祀青海神,并对黄教寺院进行整顿。5 雍正五年,设大通镇总兵 ( 驻今门源回族自治县,十三年改为副将 ), 并在西宁、北大通、贵德、循化等地增添马步守兵,加强了军事力量的配置。 (见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
本章已完成! 重生之绝代武神 最新章节第 460 章,网址:https://www.xbqg9.net/19/19976/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