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啸啸(一上)(1/3)
作品:《王昭君的保镖》马嘶啸啸(一上)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
内蒙古东部科尔沁草原深处,一个村子里。
有一天,天刚亮,扎纳刚刚醒来,似乎还在似睡非睡之间徘徊。扎纳刚想继续他的甜蜜的美梦,突然听到“哐,哐”的敲门声,并伴着人的喊声:“喂,起来,走喽。”
扎纳知道,一准是隔壁的巴里吉兄弟。这也太早了,扎纳往外看去,天刚蒙蒙亮,似乎一切都还在睡梦中。二十岁的年轻人,正是贪睡的时候。但是,扎纳知道,巴里吉一定是对的,肯定是时间到了,该起来了。扎纳一向如此,他相信巴里吉。
扎纳立即穿好衣服,走了出来。草原人的穿戴很简单,穿好裤子,穿好大长袍子,外边再扎个大腰带,最后再穿鞋袜,就成了。
扎那和巴里吉是邻居。这一对年轻伙子总是这样,总是心有灵犀,似乎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他们不是亲兄弟,但是比那亲兄弟还亲。
草原的水土给他们强壮的身体,这兄弟俩的个子都很高,身体像牛一般结实。相传这一带的草原好出英雄好汉,人们都,这兄弟俩又是草原上的英雄好汉。是不是真的英雄好汉,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看见扎纳从屋里走出来,巴里吉递给扎纳一个布袋子:“拿着,炒米。”
生活就是艺术,草原上的人们有的是奇思妙想。炒米就是草原上人们的杰作,是草原上最常见的干粮,直接塞嘴里就吃,既好吃又禁饿,是草原人最喜爱的食品,
炒米的吃法简单极了。扎纳打开袋子,往嘴里一送,嘴里嚼起了香喷喷的炒米。这一大口炒米得嚼一会儿,这功夫还能干活儿。草原上的人们就是这样,边吃饭,边干活儿,啥也不耽误,既简单又实用。
扎那和巴里吉就这样吃着早饭,两人都各自打开马圈,跨上马,赶起马群,向着远处的草场走去。
草原上的人们都爱马,扎纳和巴里吉也是。在他们眼里,马是最亲密的伙伴,谈起马来,他们有的是话题,跟他们谈马,谈几天几夜也谈不完。
他们爱马,懂马,更善于养马。他们的工作就是放马,养马。天天如此。两家的马群从来就是合在一起放的,你看,两家的马群一合在一起,还互相蹭起脖子,还很亲热呢。
论骑马,兄弟俩更是有绝活。和草原上的别人不一样,扎纳和巴里吉他们骑马从来不用马鞍子,直接跨上马就成。不用马鞍子,他们一样骑得又快又稳。骑光身子马,是需要很高技术的。谁都知道,骑马是一颠一颠地,马身子又是光溜溜的,一不心,人就要从马身上掉下来。所以骑马都要有马鞍子,人就不会掉下来。
看过他们骑马的人纳闷,他们为什么不用马鞍子呢?看过他们骑马之后,人们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他们的骑术太高了,有没有马鞍子无所谓,不会掉下来。还有就是实用,遇到紧急情况,或者突发事件,来不及备鞍子的时候,直接跨上马就成。
有人要问,一个草原上放马的,哪有那么多紧急情况?要是问他们。因为那时候不是和平时期,是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这就引出他们俩的最突出的优点,骑马技术高。话不是随便的,看他们骑马的姿势就看出。他们猫起身子,紧贴着马背,那马跑得飞快,那身子就像跟马粘在一起似的。
人们都知道,好马跑的快,但是谁见过真正的好马飞奔?真正的好马跑起来的时候,肚皮贴着地面,四蹄扬起来的时候几乎都不见影。这么来,肯定有人这是吹牛。但是只要你看了扎纳和巴里吉的骑马,你就会相信我的话。
因为扎纳和巴里吉兄弟俩是马背上的精灵,人们管他们叫草原英雄好汉。他们的骑术高。不是大话,在整个科尔沁草原上,论起骑马,谁也别想跟他们比。兄弟俩骑在马上的时候,就像长在马身上,再难骑的马,在他们面前也得服服帖帖。
话的功夫,两人赶着马群,已经到了村子东边的草甸子上。
这里,是村里人们的天堂。在那时候,草原上的人口很少,人少地大,就是当时的基本情况。
那草场,真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那绿油油的草,喷着草儿香,微风吹过,就泛起波浪。那时候人少牲畜也少,草原还没遭到破坏。
扎纳和巴里吉把马群放在草场里,马群离开掩映在草儿里,有时候半隐半露,有时候全身被草儿吞没,就像在草浪里游荡,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
不大一会,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到草原上的时候,又是另一番景象。阳光把草原的面纱揭下来,也把草原唤醒了。叫不出名字的各种鸟儿都醒了,在草儿里飞来飞去的,各种蝴蝶在嬉戏翻飞,草原热闹起来了。
这时候,扎纳和巴里吉吃完了炒米,坐在草地上。有时候起来把跑远的马圈回来,剩下的时间里他们干什么呢?
他们一点都不寂寞。他们放开喉咙,唱起了科尔沁民歌。
这个地区的蒙古地区是个民歌的摇篮。人们用优美的旋律为载体,像讲故事似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昭君的保镖 最新章节马嘶啸啸(一上),网址:https://www.xbqg9.net/2/28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