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穷追不舍人(1/2)
作品:《美丽还在那里》(书库 )
“五一劳动节之前,你一定要回来,省的到时候我去跑一趟”叶建华对李翔了几次了,还是担心他到时候不会及时赶到
叶建华没有仔细想一想,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这一次李翔回来,你是什么原由都没有清楚的,他匆匆的就回来了,你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他可能会不来吗?那还是李翔吗?知人知面的关键是知心
李翔上车了,他到没有很纠结被别人宰了,他感叹自己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整个世界都在变化,只有他几乎是一成不变
班车的速度也是一成不变的缓慢,似乎永远的不紧不慢,晃晃悠悠
车窗外面好像也是一成不变的行人和风景不变的青青的山,不变的绿绿的水,不变的村庄和田野,还有不变的来来往往匆匆忙忙的行人,还有他们弓着腰推着的土车
晃晃悠悠的班车,再怎么晃晃悠悠,也和现代化挨着一点现代的边,土车呢?从遥远遥远的过去推过来,它还要推向何方?它也要与我们一道推向“四个现代化”?
李翔不是一个具有暴力倾向的青年,他渴望自己成为一个能能武的全才但是,高中毕业那年报名参军,母亲(养母)知道了,涕泪之下,李翔放弃了投笔从戎驰骋疆场的将军梦,最终成为了一个学青年百善孝为先
学青年,好漂亮的称谓,当时的年轻人大有趋之若鹜之势,可是有几个人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只有真正坚持下来的人,才会品尝到其中的酸甜苦辣咸
学青年的第一关是苦,清苦,孤苦,痛苦,苦不堪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李翔没有居庙堂之高,他犯不着去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翔倒是处江湖之远,可是人民共和国没有了君王,他忧什么呢?他去为土车忧替土车愁了
一路上,进入他眼帘的都是庄稼人推着土车的身影土车从荡漾着牧童歌声的乡间道上,从尘土飞扬的公路上,直接推进了李翔的心坎
诗“土车”逐渐在李翔的脑海中孕育成型当然,成型到成品还有漫长的过程
《土车》
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咕噜 /土车带着它轮子所特有的铁皮/ 推来,从遥远的世纪/ 推去,从八十年代的现在/朝着难以预测的将来
它在乡间的道上推行/ 它在宽广的公路上前进/带着它特有的韧劲
久坐办公桌的人们/ 对它也许早已忘情/ 埋头书本的先生/也许来不及打下它的烙印/只有它的老主人/对它还存着温情和爱惜
没有谁去想想/它的历史/它的责任/它的存在与我们的时代
它是人民生产劳动的产物/在历史的长河里/它应负有重任/ 它也肩负了重任
但是它的使命/ 也应有完成的时日/因为我们的时代/ 正在突飞猛进
不是吗/它太慢了/ 仿佛昏昏欲睡/可是我们应该醒了/——它的新的主人
五一劳动节前,李翔回家的时候,他随身携带了一些手稿,发刘平看见了,问他要几首,想欣赏欣赏李翔给了两首让刘平带走,其中之一有“土车”
刘平当天就拿给了他补习班的语老师看,语老师在“土车”手稿的末尾,写了几个字,“此诗成功,忧国之心跃然纸上”另外一首“啊,雨”,语老师的评语是,多情于人,情薄于雨以后刘平当了报社学版编辑,特意问李翔要了这首诗的手稿,予以发表
中学生时代,受金永峰,金老师的影响,李翔对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时候,年轻人的榜样,年轻人的偶像,是雷锋,是董存瑞,是欧阳海,是铁人王进喜,是陈景润,------
是不久后横空出世的中国女排,没有一个是影视明星
李翔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是金老师金老师不仅仅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他还是新时期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他也是一个学青年(不到四十岁),写过厚厚的一本剧本
青葱岁月的朦胧的爱情,促使李翔创作了大量的爱情诗,这个时期的创作,李翔自己给它命名为“睹物思人”期;
在古典诗词田园牧曲的熏陶下,李翔痴情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一草一木总关情,李翔归纳为“触景生情”期;
读了徐迟的报告学《哥德巴赫猜想》,感动李翔的是作家的笔,深深打动他的是陈景润的痴迷和执着从此以后,报告学取代成了李翔阅读的重点,真人真事,忧国忧民,改革创新,这一时期的李翔,他的创作方向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变忧国忧民成了他创作的主旋律
不过,李翔自己对这一首“土车”,一直不是很满意,他觉得多的是忧心,少的是诗的灵气;多了一点直白,少了一些含蓄他满意的是同一时期创作的“牧童”
《 牧童》
从故乡回来 /就做了一场梦 /走进梦中的 /竟是三三两两的牧童
山朦胧 /树朦胧 /田野朦胧 /不朦胧的 /是牧童的笑语音容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美丽还在那里 最新章节第五十二章:穷追不舍人,网址:https://www.xbqg9.net/25/2547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