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师说(3/4)

作品:《大唐改革家



在一般人的眼里面。只有问精深和年龄足够大的人,才能够当自己的老师。这个也许是很多人都有的想法,如果向一个年龄不如自己,术成就没有自己高的人请教,那肯定是非常丢人的。别说古代,在后世很多人都无法做到向一个比自己年轻不少,并且术成就还没有自己高的人问问题。大人不好向小孩子问问题,高年级的生拉不下脸来问低年级。而官职高的人不好向官职低的人请教。官职低的人不想去当官职高的人的生,害怕别人说他谄媚。

其实这种思想。早在古代也都有了。古代人选择老师,可不是后世那种一旦进入校也就自然而然的当了老师。古代人选择老师,他们都是非常“挑肥拣瘦”的。不但要年龄比自己大,并且还是一副老教授的模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心服口服的认可他是老师,而自己平辈,或者是比自己年幼的人。他们都不可能去向他们习。当年孔子讲究的不耻下问,到了魏晋以后早就被大家忘记的一干二净了。

“既然各位也都认为我不能当大家的师,那我也就说一下我对‘师’的看法。古之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张超把后世唐宋八大家里面的韩愈的著名议论《师说》给大家念了出来。然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个《师说》是后来韩愈为了纠正那种“耻于师”的思维进行的纠正。在魏晋南北朝以来,无数生都吃“耻于师”,用一句后世的话来说也就是虽然对于问题不理解,可是他们却以向人请教为耻。他们认为向别人问问题是丢脸的,尤其是向那些术成就不如自己,年龄不如自己的人进行询问,那更是丢人中的丢人。他们早就把孔子的不耻下问都给忘了,都认为跟别人询问术问题是丢人的事情。哪怕不懂,也要装懂,然后把问题埋在心里面,不去问别人。

而想要他们开口询问请教,那是非常困难的, 只有那些名家才能够让他们开口请教。他们不懂的问题也都不愿意去向那些懂得,可是却年龄身份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这样的习态度,那简直是一个坑,甚至流传到了后世啊!韩愈写了这篇《师说》,也就是为了纠正这种思想的。

“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张超念完了最后一句话。

“此篇《师说》,是我和大家师生一起共勉,希望我们以后能够一起习,而不要‘耻于师’,并且也都是让大家明白什么是‘师’。所谓‘师’,不过是先于别人闻道,并非是年龄较大。我们所谓师,应该是闻道于自己之前,而不是用年齿来作为划分。而术业有专攻,那不过是大家所不同。有人专攻论语,有人通读五经,有人习各种才能,可是这些都是各自术业的不同。术业不同,你们却以为一法通万法通,这个实乃大错特错了。上古圣人问广大磅礴无比,可曾有人听闻能够精通所有诸子百家的问的?所以天下的书是不完的,大家各自所无外乎自己所的专业,而不可能把所有专业也都完。遇到了自己不懂的,不是自己的专业的,你们去请教专业的人有何不可?这也就是术业有专攻的道理,谁也都不可能完所有问,所以向不同专业的人请教,有何丢人的?师傅不必不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傅,难道圣人的不耻下问你们都忘记了吗?”

“各位子认为我年龄不大,问不深,不能够来四门担任博士。可是我还是那句话,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罢了。我当年在四门习,我现在已经考上了科举,然后为官数年,算是先闻道之人。而大家说我经不如大家,可是我却认为我为官数年,积累的经验却非常丰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在为官数年当中也是深有体会。我也坦诚承认,我经不如大家。可是无外乎术业有专攻罢了,我不专门习经,所以我经不如大家也都没有什么丢人的。所谓用人之,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你们用我不习经为由认为我不能够担任博士,可是却忽略了我见闻却比你们广大。所以你们以自己之处来攻击我的短处,这个岂不是有违圣人教诲?如果你们是在战场,当我这句话没有说过。可是你们在读书就,这种想法千万要不得。”

“今天,耍我给你们的第一课,让你们明白何为‘师’,应该怎么样跟师问。”

张超说完,马上也都离开了,现场只留下了一些子。不少生也都一阵羞愧,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耻于师”,不愿意去跟别人请教。而张超的那篇师说里面,也都有了一个圣人越来越圣明,而愚者越来越愚笨,这样也就是在说他们呢!韩愈写的这篇师说,归根究底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不耻下问,不要介意对方的身份年龄,应该按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思想来进行请教。而不是以年龄和所专业不同,术成就不同也就因此对别人排斥。

而韩愈这篇师说,代表影响了中国上千多年,足以说明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议论。所以很快这些四门里面的生也都议论纷纷,对于张超这篇《师说》也都开始不断的评议。

而那个贾万春,看到了这一幕,鼻子都差点气歪了。他好不容易挑动了生们来闹事,可是却被张超这一篇《师说》给赶了回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唐改革家 最新章节94、师说,网址:https://www.xbqg9.net/28/2813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