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孙承宗误国(2/4)
作品:《明朝第一猛人》将觉华岛作为明军一个十分重要的粮屯,常年堆积了大量的军需物资。这样的布局,其实就是在满清唾手可得的地方摆上了一份大礼。
天启五年十月,孙承宗被弹劾免职,由高第继任辽东经略。高第的守辽思路是继承了熊廷弼和王在晋的。因此,一上任就要求撤出所有关外防区,坚壁清野,饿死满清。但是,高第的这项正确指令遭到了孙承宗任用的一帮蠢才的坚决反对,以袁崇焕为首。辽东军的大撤退只到宁远为止,且锦州防线的粮仓——右屯中的大量粮草被消极怠工的袁崇焕等人留在了最前线。次年正月,**哈赤挥军南下,孙承宗布置的“死地”终于发挥了其真实的作用。
丙寅,天命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帝率诸王统大军征大明。十六日次于东昌堡,十七日渡辽河,于旷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旌旗剑戟如林。有前锋至西平堡,捉哨探问之,告曰:“大明兵右屯卫一千,大凌河五百,锦州三千,以外人民,随处而居。”大兵将至右屯卫,守城参将周守廉率军民已遁。帝令八官领步兵四万,将海岸粮俱运贮右屯卫。大兵前进,锦州游击萧圣、中军张贤、都司吕忠、松山参将左辅、中军毛凤翼,并大凌河、小凌河、杏山、连山、塔山七城军民大惧,焚房谷而走。
二十三日,大兵至宁远,越城五里,横截山海大路安营。放捉获汉人入宁远,往告:“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众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宁远道袁宗焕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帝即令军中备攻具,于二十四日以战车覆城下进攻。时天寒土冻,凿城破坏而不堕。军士奋力攻打,宁远道袁宗焕、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婴城固守,枪炮药罐雷石齐下,死战不退,满洲兵不能进,少却。次日复攻之,又不能克,乃收兵。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
二十六日,闻大明关军所需粮草俱屯于觉华岛离宁远南十六里,遂命兀内革率八固山蒙古,又益兵八百往取之。见大明守粮参将姚抚民、胡一宁、金冠、游击李善、张国青、吴游击,于冰上安营,凿冰十五里,以战车为卫。我兵寻未凿处杀入,遂败其兵,尽杀之。又见二营兵立于岛山之上,遂冲入,亦尽杀之,焚其船二千余,及粮草千余堆,复回大营。
二十七日,帝回至右屯卫,将粮草尽焚之。(《清太祖实录》)
3、布置明军的防守死地之二——锦州防线
在布置了宁远、觉华岛这个死地之后,孙承宗又进一步把防线前推,在宁远二百里外又构筑了另一处防守死地——锦州。
锦州地处关宁锦走廊的一端,锦州至山海关的四百里路程就是这条宽不过二十里的狭长走廊。仅从这一点来看,锦州的地形就和宁远一样糟糕,十分容易被突击的满清军队截断与后方的联系。非但如此,锦州附近还多山多河,从锦州到宁远,依次有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等多处险要地形,十分利于满清军队布防,以此截断明军与后方的联系。正是这个糟糕的地理形势,使得自锦州城筑起以后,历次大战都十分不利于守方:其一,天启七年的宁锦大战中,袁崇焕由于锦州地形不便救援而迟迟不出援兵,最后好不容易让满桂带军增援也只敢拨给一万人。比起皇太极围困锦州的六万大军来说,这些军队连塞牙缝都不够。显然,袁崇焕正是知道锦州这个地形极其不利于增援才作出这样的安排(但是最初却正是他和孙承宗一力要求在锦州筑城防守,可知其不是天生蠢材就是心怀叵测)。其二,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驻防松山以救援锦州的祖大寿,结果就给皇太极困在松山切断了与后方的联系,直接导致军心大乱而全军溃败。这个责任,显然应当由最早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来担负。其三,国共内战的辽沈战役中,**的锦州被**的四纵包围,锦西和葫芦岛的11个师整军增援锦州,就是被四纵在塔山阻击了6天不得前进,终于导致了**在东北形势无法挽回的大崩溃。这些历史上在锦州发生的战争无一不证明了,锦州确实是一个不利于防守的死地。而第一个决定在锦州筑城的孙承宗,当然是千古第一大蠢材。
春秋网bbs.
可惜的是,明朝其实不乏有识之士,早就指出了锦州的不堪守卫。天启七年,驻守该地的总兵尤世禄就称锦州“城池遭雨崩颓,万不可居”(《三朝辽事实录》卷17)要求撤往杏山。而驻塔山的守将侯世禄认为塔山不是可守之地,想要“移置别所”(《三朝辽事实录》卷17)。在诸多提出放弃锦州的意见中,总督蓟辽的阎鸣泰上疏的力度最强硬,用辞也最为严厉说:“锦州遐僻奥区,原非扼要之地。当日议修已属失策,顷以区区弹丸几致挠动乾坤半壁,虽幸无事,然亦岌岌乎殆矣。窃意今日锦州止可悬为虚著,慎弗狃为实著,止可设为活局,慎弗泥为死局。”(《熹宗实录》)。辽东历任主官,除孙承宗和袁崇焕外,其余的熊廷弼、王在晋、高第、王之臣全都是决策弃守锦州的,前三人的战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朝第一猛人 最新章节一家之言:孙承宗误国,网址:https://www.xbqg9.net/28/285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