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章 管坑不管埋(2/3)

作品:《大明春

卫等十数个卫所为主的河湟地区,一个僧都纲,那就是土皇帝啊!

只是,儿呼哥庚虽然愿意上国舅爷的船,却也不能贸贸然就答应了,关键是,这事儿,国舅爷您真能做主么?那地方,有些僧纲司,都有几百年传承了,最短的,也得有好几十年的传承。

对于儿呼哥庚的隐晦提醒,乖官也听出来了,当即微微一笑,“怎么,对我这个大咒王就这么没信心?”

当时明廷虽然对河湟地区有以西宁卫为首的诸卫所,但实际上朝廷对河湟地区的控制力度很弱。

这是由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造成的,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那穷地方,谁要?别的不说,只说英国公张辅带兵打越南,把越南欺负得比后世的阿富汗惨多了,砍头一批接着一批,每砍一批,都是以千来计算的,还把人口垒成京观,可即便如此,把越南教训完了,还得拍拍屁股带着大军回去,那穷地方,哪儿能跟天朝比,鬼才爱待在那儿呢!

即便是后世的天朝,西北不发达地区不也有无数的贫困县在吃国家的补助。

当然了,所谓穷庙富方丈,后世制度之下,贫困地区的干部办公大楼都能盖得美仑美央的,何况是在大明朝呢!那些土司老爷和僧都纲们,还不是照样养得肥肥白白的。

不过,朝廷对河湟地区控制力度比较弱,不代表乖官就没主意,历史上,三娘子的孙子和粉台吉争夺俺答汗的继承权,当时就是从河湟地区率兵赶回归化城的。

这才是乖官敢大包大揽的缘故,河湟地区的僧都纲,朝廷说了都不一定算,但是三娘子说的话,还是能管用处的。

三娘子有威望,而乖官有银子和刀子,这不就齐了么!

乖官如今下兵太多,这时候他不得不开始要为下谋求出路了。

这时候的大明,已经是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时代,而乖官上的九州岛兵众多,更有无数扶桑的武士眼巴巴地在看着这位东照宫殿下。

要知道,扶桑的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奇葩的时代。

你听说过一个国家的乱世,上百年的战争打下来,人口不但没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的么?

扶桑战国就是如此。

乖官指使着扶桑诸大名一窝蜂打朝鲜,虽然他最终是为了逼迫朝鲜这个大明朝廷的藩属国之首任由他来收商税,但即便如此,他这个殿下吃肉,总得赏给底下吃点骨头罢!

所以,他打算转封一批去河湟地区,那地方多民族,形式复杂,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紧紧抱住他的大腿,等时间一长,自然就溶化到中原种族里头了。

这就像是后世在花旗国的天朝人,咱们倒是一厢情愿认为人家是天侨来着,人家可不那么认为,人家可觉得自己是正经的花旗人,顶多,仗着跟天朝一样的长相,来天朝赚钱罢了。

再譬如,天朝每逢改朝换代,总有无数遗民逃往扶桑,自诩不奉新朝正朔,可最终呢,这些人哪儿去了?都变成扶桑人了。

所以说,乖官迫切地希望能在河湟地区打开局面,那地方大啊!你说你是十万石格的大名,行,给你十一万石,跟我东照宫殿下做事,怎么能亏了呢!

至于地方上的那些寺庙势力,这个跟乖官有一个永乐通宝关系么,你们自行解决,事实上,那些人怕也不在乎,要知道,扶桑的寺庙和神社众多,若有人杀人犯了罪,往寺庙里头一躲,即便是那些大名,也无可奈何,所以说,人家有那个传统,会习惯的。

以乖官的估计,顶多二十年,二十年后,你问那些被转封到河湟的人是扶桑人还是大明人,保管他们说自己是大明人。

人类的地域观念就是这么强,初代沪上移民,若问他们籍贯,他们会说自己是宁波的,苏北的,安徽的……再问第二代,保管他们说自己是沪上的,并且指责外来移民素质差,损害了阿拉沪上人的形象和利益,你们就不能老老实实在家种田么!

人姓如此而已。

面对儿呼哥庚这个聪明人,乖官就可以用聪明人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跟他说的明白。

“殿下,小僧明白了。”儿呼哥庚在凝听了国舅爷半个多时辰的教诲之后,大抵就知道了自己应该处于什么样的立场,去办什么样的事情。

这时候天色已经微暗,乖官满意地点头,跟聪明人说话就是好,当下笑着就道:“你有什么关系好又肯出来做事的僧人,我不吝重用,当然了,若有什么差池,可要唯你是问。”

这话的意思其实是给儿呼哥庚安慰,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春 最新章节415章 管坑不管埋,网址:https://www.xbqg9.net/31/31124/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