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184 千里马来投(1/2)
作品:《武侠之父》邓铮记得很清楚,前世记忆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后,金庸先生几乎是独领的。
不仅作品一再版行,相关专业评论在北大几位教授力撑和“金学研究”的名目下,陆续出笼。
甚至在很多大学中,学生纷纷成立“金学研究社”,更有研究生直接以金庸为硕士论文题材。
此外,影响力最巨的电影、电视传播媒体,也推波助澜,争先恐后地改编金庸作品。
这一,就金庸先生而言,肯定是实至名归的。
不仅他的作品的质量足以说明,就是环绕在金庸先生作品周围所架构出来的金学“体系”之宏伟,也可见一斑。
金庸先生的备受瞩目,就武侠的定位而言,无疑为它步上文学的殿堂筑下深厚的根基,从此,武侠大可昂首阔步,挺立于文学天地之间了。
但是,挟着一片望风披靡架势而在侠坛创建霸业的金庸先生,在“天下归心”之下,也往往被后来的无数评论家和重磅粉丝过分夸大了他的影响力,甚至衍生出“先有香港的金庸武侠,才有其他武侠”的误解。
导致后来读者出现严重的“排他现象”,非金庸不读,非金庸不说武侠,不但违背了武侠发展的事实,更忽略了与之同时期上百位武侠名家独立自足的努力成果,也为后世武侠大没落写下了注脚……
实际上,这个“其他”如果仅指中国大陆武侠倒还说得过去。
改革开放前。因为金庸先生所创《明报》“北望神州”版块存在严重政治倾向问题,他的在内地是**中的**。
所以老先生197年封笔。但一直到1981年,南巡伟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自接见。并称“欢迎查先生回来看看。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你的我读过,我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书中的主角大多是历经磨难才终成大事,这是人生的规律。”
随后,金庸武侠才在内地“开禁”,并很快成为畅销书。
需要注意的是,“开禁”是十几家出版社的“自觉行为”,既没有官方的“解禁令”,也没得到金庸先生本人的授权。
因此,整个80年代。除了一家出版社的《书剑恩仇录》外,其余让一代青少年在租书摊前如痴如醉、欲仙欲死的近百种金庸武侠,皆为盗版!!!
一直到1994年正式出版的三联版《金庸作品集》,才是内地第一套正版金庸武侠全集。
但是绝不能说“先有香港的金庸武侠,才有台湾武侠”。
事实上,四九年前后,大陆文人纷纷流亡于港、台二地,其间不少深受民初武侠影响的作家,藉笔耕糊口。开始以武侠创造个人写作的生涯。
台湾的武侠,其实是与香港同步成长的,甚至严格说起来,比香港还来得早。
在1954年梁羽生先生开“新派武侠”之先河。创写《龙虎斗京华》之前,台湾那边,夏风在1950年已经连载了54期的《人头祭大侠》。孙玉在195表了《风雷雌雄剑》,太瘦生在1954开始连载《独眼鬼见愁》……
这些作品。虽然无法摆脱民初武侠的影响,仍属于旧派的范畴。但毫无疑问地,却为台湾的武侠缔造了一个新的契机。
金庸先生的“新派”武侠,对台湾的武侠界的确产生相当大的刺激与影响。
但是,同样由于政治性因素的掣肘,它传入台湾,远比一般人臆想中的要晚,一直到1970年后才“改头换面”地悄悄流传。
比如:《侠客行》改成古龙所著,名为《飘泊英雄传》;《笑傲江湖》改成司马翎所著,名为《一剑光寒十四州》等等。总之,不能“正名”。
而早期的台湾名家,如郎红浣、成铁吾,及中期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等,包括另一位天才宗师级人物古龙的早期作品,在金庸作品传入台湾之前,基本都是独立自足发展,沿袭的“民初旧派”路线。
一直到196年司马翎的《圣剑飞霜》、1964年古龙的《浣花洗剑录》,则代表着台湾武侠也走上“新途”……
即便这样,因为政治原因的隔阂,导致台湾武侠可以独立发展,同时期可谓名家辈出、百家齐放,却依然出现前文所说的“金庸一出,天下归心”之现象。
那么现在这个世界呢?
诚然,这个世界因为传统文化继承得相对较好,文学底蕴、素养深厚的作家极多,由于自己的提前介入,直接开辟崭新道路,所以在适当时机出现堪比金、古、梁的名家几率很大,而且自身土壤也远比前世广阔肥沃。
但却也没有了避开自己独立自足发展的空间,大部分人一上来就被自己的《萍踪》和《射雕》劈头盖脸地镇压在身下不敢妄动。
到现在快两年了,也才冒出一个“凌风上人”,一个李热,半个合琴生!
自己以为自己是引路人,但这个路引得好吗?眼下情况发展下去,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念及此,邓铮额头冷汗涔涔。
正在他神游物外,有些茫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武侠之父 最新章节章184 千里马来投,网址:https://www.xbqg9.net/4/4648/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