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炮兵编制(1/2)
作品:《血路救赎》现在,陈强的势力已成,只要不触动他的底线,不影响他的大业,他更愿意在体制内敷衍着清廷,继续掏空着这个老大帝国。
这就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陈强可以把形似革命的举措以改革或新政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推出,即便遭到反对和诋毁,却没有生命之虞。
至于清廷想用掺沙子的办法来分权制约,陈强并不如何担心。形势不同了,中央威权已经衰落,从上面派下的官员能得到多大的尊重,能掌握多大的权力?
京城的水太深太浑,广东这地方,也不是派来一两个官员便能左右局势的。
在这皇朝末世,陈强只相信一点,那就是手中要有枪有人,官职大小倒在次要。简单点说,就是武力值要高;再深入一些,则是综合实力要强。
如果只凭陈强一个人,再怎么开拓进取,实力的积聚也达不到现在这样的程度。但他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积聚的是一个团体,准确地说,还不只是一个团体。革命党,宪政派,工商实业家,侨商,这样一个个团体通过陈强而有了联系,有了交集。
陈强相信,这些看似分隔、独立的团体,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遥远的目标,那就是国家强盛。因为,这个目标也是符合︽︽︽︽,→.∞.n≈et各团体的利益的,能够实现大联合也就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再说到军队,也就是编练的新军,中下级军官不说是联合阵线的成员,也是比较激进的年轻人。在思想教育上,虽然不能把推翻满清诉诸于外,但却强调军队国有。强调军人应忠于国家,为国御侮,并回避了忠君这个教条。
说到底,武器装备和军事训练不能完全体现军队的战斗力。封建、近代化、现代化,从军队的发展来看,组织和纪律才是最根本的特征。比如军队编组结构。指挥官素养,近代军事,由军事校培养下级军官,士官体系,士兵素养,后勤体系,荣誉感等等,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从这方面分析,号称为中国最强的北洋军也还是传统的“兵为将有”的封建军队。只不过进行了部分的近代化。旧式军队的顽疾也是不少,官以金钱和地位维系军队的凝聚力,武器装备虽然齐全,但要说战斗力,或者说顽强的战斗意志的话,应该是难以抵挡以现代国家军队为目标的新式武装。
当然,这只是由于要知己知彼的分析研究,可陈强和吴禄贞并没有因此而掉以轻心。一个从装备物资上供应。一个猛抓军队的训练、思想,还是以北洋军为最大假想敌。
“吴大人说炮兵目前还嫌薄弱。请陈大人再供应一批火炮,尽快达到十二炮制炮兵营的数额。”何燧见针对田中玉的办法已定,插空提到了炮兵。
陈强轻轻点了点头,问道:“我记得老吴跟我谈过北洋军的炮兵营编制,是十八门炮吧?十二炮制是日本陆军的编制。”
“是的,北洋军现在还没达到标准。但确实是按十八门炮进行建设的。”何燧答道:“这在国际上也很少见,比十二炮制的火力更加凶猛,反应速度也要提高将近一倍。”
是这样啊!陈强垂下眼睑沉思起来。如果短期的敌人可能是北洋军的话,那远的敌人就是日本人无疑。既然如此,那就再让肉更痛一些。直接编制十八炮制的炮营吧!
“那就按北洋军的炮兵编制,也用十八炮制吧!”陈强沉思良久,断然做出决定,“另外还有件事情”他停顿了一下,摆了摆手,“等我与老吴商量一下再定。嗯,我马上发电报,火炮很快会运来。”
何燧一脸喜色,拱手而退。这真是意外之喜,本来只要求达到十二炮制,没想到一下子就超过了很多列强,包括日本陆军的编制标准。
而陈强想的是在琼州另行建立炮兵,进行训练。这样有隐藏实力的意思,同时也避免清廷因为广东新军的实力大增,而强令新军采取行动。同时,除了当时的山炮、野炮外,陈强还请德国和中国工程师研制改进迫击炮,也就是当时还有很多缺陷和不足的过山炮。
除了在现在武器装备上的赶超外,陈强还凭着另一个时代的头脑,在某些军事方面有着先进和独特的思维和办法。比如手榴弹,比如迫击炮的研制改进,比如狙击步枪的生产和装备,比如对飞艇在轰炸中的作用……
而这些军事方面的研发和改进,并没有背着德国。一来是要借助德国的工业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二来也是体现自身价值和真诚态度,向德国表明帮助扶持这边也有可取之处。
当然,等到值得依赖的技术人才的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后,陈强还是会对德国留一手。比如他想以现在世界已经生产出来的柴油拖拉机为基础,改造装甲车或坦克,这便是要保密的,能在合适的时候交换更大的利益。
而仿造七十五毫米管退式山炮、野炮,对现在的崖州兵工厂来说已经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国内兵工厂同样能够仿造的还有江南制造局,但在资金和制炮成本上,江南制造局则要远远落在后面。
对陈强来说,供应火炮是相对容易的,以后的弹药供给才是考验,才是真正的困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血路救赎 最新章节第一百七十四章 炮兵编制,网址:https://www.xbqg9.net/40/40195/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