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人的悲欢总是不同(1/2)
作品:《我在现代留过学》这日傍晚时分,两宫拥着赵煦,驾临内东门下小殿召见了两位翰林学士。
口授了旨意。
于是,第二日丁卯(初四)。
两道宣麻制书,从宫中降出。
银青光禄大夫、西太一宫使、知河南府韩绛,落西太一宫使,进拜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进封康国公,加封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寄禄官自银青光禄大夫,升任金紫光禄大夫。
致仕前宰相、守太师、潞国公文彦博,落致仕,进拜平章军国重事,守太师,加食邑一千户,食实封四百户,寄禄官恢复为紫金光禄大夫。
同时,还有一道起复诏书,同日颁布。
责授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沈括起复为提举专一制造军器局,弥英阁讲书,寄禄官恢复为从六品朝请大夫。
比起被责授前的中大夫,降了三级。
……
同日,距离汴京一千多里外的浩浩长江航道中。
一艘乌篷船,在这浩浩江水中,飘摇着向前。
苏轼布衣常服,坐在船头,望着浩浩江水,也回望着身后渐渐远去的山川。
心头百感交集。
他的妾室王朝云,来到他跟前,问道:“郎君不舍张公?”
苏轼点点头。
去年七年正月,他五年黄州团练副使责授期满,大行皇帝亲发手诏,准许他离开黄州,前往条件更好距离汴京也比较近的汝州居住。
虽依然是责贬,但人身自由已经得到了部分恢复。
不再限制访友,也不再限制书信往来。
于是,苏轼利用这段时间,去看望了自己的弟弟。
那个在乌台诗案里,拿着自己的官职差遣,给他抵罪的苏辙。
然后来到了江宁,拜谢了乌台诗案中打破隐居的沉默,出手为他求情的王安石。
出乎苏轼的意料,王安石对他这个曾经的政敌的来访非常欢迎,不仅仅带着苏轼参观了他亲手种在半山园中的花草,还请他到保宁禅院中饮茶、参禅,两人讨论佛道,品评天下诗文,竟有几分知己的味道。
王安石甚至盛情邀请苏轼在江宁住下。
还说汴京那边他可以去打招呼,苏轼非常感动,奈何囊中羞涩,根本买不起江宁的田宅,只能作罢。
离开江宁,苏轼又受到朋友邀请,前往真州。
也是在真州的时候,他得到一个消息,与他同科的常州友人蒋之奇已经替他在常州买好了田宅,邀请他去常州居住。
对常州,苏轼非常喜欢。
于是欣然答允,便在去年七月,抵达常州,在当地住了一个月,他越来越享受在常州的生活。
便在常州写了一封上书,请求汴京批准他在常州终老。
可惜,那封上书递了上去后石沉大海。
汴京的天子,有没有收到都不知道。
无奈之下,苏轼只能硬着头皮北上,在当年十月抵达泗州。
在大宋南都应天府隐居的元老张方平听到苏轼来了,马上派人将苏轼请到他家中做客。
然后又帮苏轼,给汴京上了第二份乞居常州的上书。
这一次,元老出手,苏轼的上书终于到了君前。
大行皇帝御笔亲批:可!
苏轼收到大行皇帝的回复时,已经是元丰散官的左右司谏或者后行员外郎。
而在苏轼身后,他的妻子王闰之,爱妾王朝云脸上的笑容都已经凝固。
不是说好的,从此定居常州,养花种草,闲时吟诗,兴起作乐吗?
不是说好了,不再漂泊吗?
可,无论是王闰之还是王朝云,看到苏轼脸上在短暂之后泛起的亢奋和那重新振奋而来的精神时。
她们就知道。
男人志在四方!
她们也明白,自己的丈夫,不属于田园。
他胸怀天下,心有丘壑!
他有他的远大志向和抱负!
……
人的悲欢,并不总是相同。
距离常州八百余里之外,京西北路的颍州城内(今安徽阜阳)。
昔日汴京城的风流人物,大宋勋贵之后,曾经的驸马都尉、如今的责授右监门卫将军王诜王晋卿披头散发的在院子里,仰望着头顶的蓝天白云。
“郎君……郎君……”
门外,熟悉的汴京口音在低低的徘徊着:“汴京又有客来了……”
王诜就像听到了追魂索命的魔音一样,立刻大叫起来:“叫他们滚!叫他们滚!我不见!我不见!”
不到十天,汴京城就已经来了三波人了。
都是他家里或者和他家有姻亲关系的故旧。
每一批人都是披麻戴孝而来的。
王诜最初还以为是家里有长辈或者亲戚去世了,还暗自窃喜,说不定可以趁机回汴京,继续潇洒度日。
哪知道,从第一批人开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在现代留过学 最新章节第九十七章 人的悲欢总是不同,网址:https://www.xbqg9.net/45/4549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