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四章 深夜边报(1/2)
作品:《我在现代留过学》当天下午,御史台下班的时候。
刘挚带上他还没有写完的弹章回家,准备到家里连夜赶工,然后在第二天早朝时送入宫中。
刘挚骑上马,在元随的簇拥下一路向着他租住的官舍而去。
走到半路,刚好遇到一辆太平车的车轴坏在路上,导致交通堵塞。
开封府的铺兵骂骂咧咧的催促着车夫和商贾,赶快把车上的货物卸下来,不然他们就要将东西扣押,带回府衙。
刘挚在路边看了一会,也没有找到开封府失职之处,就要打马离开。
迎面,一个报童捧着一大沓的小报,沿街叫卖着:“卖报!卖报!今日特刊:开封府僧录司案告破,官家震怒,欲亲自训斥开封知府!”
“本报评论员,胡飞盘对此点评:圣主以德教为本,大臣当恭以道德教化官吏!”
刘挚听着,心念一动,从兜里掏出五个铜钱,递了过去:“给某来一份!”、
报童看着这个官儿,连忙将一份汴京新报递了过去:“多谢官人照顾!”
说着就将刘挚那个铜钱,仔细收进了自己的褡裢里。
那里面,起码有三百多个铜钱。
铜钱在褡裢里叮叮当当,悦耳至极。
刘挚看着,也感觉自己方才做了一件大好事——现在汴京城里的人,差不多知道了,那新出的汴京新报的生存模式——靠着活字,每日都可以印刷当日的汴京之事。
靠着雇佣汴京城中的孤儿或者贫困孩童,让这些人沿街卖报。
同时用着报童赚来的钱,一边维系自身运转,一边雇佣数十个落弟士子或者在京待考的举人。
让这些人来教这些孩子识字、认字。
据说,这是因为那汴京新报的会首也曾是个被人资助的读书人,可惜屡试不第,无奈从商,但从商后他曾立下宏愿:愿天下穷苦向学之人,皆能读书识字!
这个传说,让其蒙上了一层儒商、义商的光环。
很是赢得了士大夫们的赞誉。
可惜,此人一直低调,很少露面。
不然,士大夫们定会邀请其参与诗会。
拿着那张明显比过去又大了不少的小报,刘挚骑着马回到他租住的官舍里。
他租住的地方,还算大,前后有七章看完。
他眯起眼睛:“官家倒是仁圣……”
“就是这大臣之中的邪党小人太多了!”
于是,他开始磨墨,酝酿起情绪来。
同时也想起了适才小报上的报道内容,眼中精芒开始闪现。
随后毫不犹豫的提笔。
……
夜深了赵煦从坤宁殿回到福宁殿准备就寝。
然后他就看到了那些随着气温的进一步下降,重新开始设置的暖阁。
炭火在屏风中燃烧着。
于是眉头紧锁,颇为不快,缄默片刻后,赵煦将冯景叫到身边:“将屏风全部撤了吧!”
冯景犹豫片刻后,遵命而去。
于是,福宁殿内暖阁里的屏风全部被撤走。
一盘盘炭火,在殿中燃烧着,虽然卖相不好。
但没有比让大家睡得舒服,也睡得舒坦更好的事情。
赵煦看着,终于舒服了些,眉头也松了下来。
“太皇太后的庆寿宫,还要多久才能修葺好?”赵煦问道。
冯景答道:“入内内侍省言,似乎下个月,就可以恭请太皇太后移宫了……”
赵煦抚掌道:“善!”
“母后移宫保慈宫,我打算命汝去执掌保慈宫诸般修葺之事……”
“所有殿阁含有朱砂、水银、铅之物,需统统除去!”
冯景点头:“臣晓得!”
这位大家,似乎一直对朱砂、水银、铅,深感戒备。
以至于宫中但凡有这些东西的地方,都避而远之。
没有理由,也没有原因——或许有,但他不说。
除此之外,这位陛下只喝凉白开,还必须是特别从开宝寺外的水井之中,专门取来的井水。
作为大家身边的贴己人,冯景将这些禁忌都记得很清楚。
实际上不止是冯景,太皇太后和向太后,也都知道这些大家的禁忌。
两宫身边的那位文氏,每日煮饮子用的水,就是从冯景这里拿的。
冯景更知道,这位大家早就想要重修福宁殿了。
只是奈何还在孝期,不愿对先帝的寝殿,有半点修改。
所以,庆寿宫翻修的时候,太皇太后在知道大家不喜朱砂、水银、铅等后,也命了粱惟简全部铲除。
向太后那边嘴上虽然推辞着说:姑后在堂,岂敢移宫。
实际上也已经在准备着移宫保慈宫了。
因为向太后知道,待保慈宫重新修葺后,官家可能会留宿保慈宫。
因为他不喜欢朱砂、水银和铅。
甚至对此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在现代留过学 最新章节第两百七十四章 深夜边报,网址:https://www.xbqg9.net/45/45490/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