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章光年的大饼(2/3)
作品:《文豪1978》本来就没什么时间,也不想受那个束缚,所以便想拒绝。
林朝阳手握着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两个奖项,作品影响力巨大,尤其是《高山下的花环》更是引起了大领导的注意,这样的人才不吸收进文协的队伍,那就是文协领导层的失职。
章光年见林朝阳无心参与文协,心里盘算着怎么才能把他拉进队伍里。
“朝阳,你这个年纪就取得了现在的成绩,进入中文协以后必然是前途无量的。
别的不说,我们《人民文学》以后要吸收新的编委,你一定是重点吸收对象。”
一般杂志的编委都是编辑部或者是出版社的内部成员,但像《人民文学》这一类的权威杂志却不同。
它的编委会成员包括了三类人,一是《人民文学》编辑部人员,比如章光年、葛洛等编辑部领导;二是文学界的老一辈作家比如冰心、孙犁、张天翼、魏巍;还有就是文学界比较有份量的评论家。
章光年若是真邀请林朝阳进入《人民文学》编委会,这个决定不可谓不大胆。
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林朝阳是《人民文学》复刊之后第一位新增的编委,同时也是《人民文学》编委会最年轻的编委。
在林朝阳之前,《人民文学》编委会最年轻的编委也是四十几岁,无不是国内文学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才二十出头的林朝阳要是进入了编委会,恐怕立马会在国内文学界引起一阵轩然大波。
“当然了,编委会这件事目前还只是我的一个设想,前提是你先得是中文协的成员。”
听着章光年的话,林朝阳本来有些蠢蠢欲动。
给《人民文学》当个编委,想想还是挺带劲的。
但章光年最后的话却让他清醒了过来,说了半天是画大饼啊!
林朝阳顿时有些意兴阑珊。
老章这人,不厚道啊!
“给《人民文学》当编委,想都不敢想啊。中文协的事,我看还是算了。”
再次被林朝阳拒绝,章光年满心遗憾,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一点也不追求进步呢?
几天之后,林朝阳在《文艺报》上看到了关于《高山下的花环》作品研讨会的报道内容。
文章写的花团锦簇,可以看出文协和《人民文学》对于这次研讨会的重视,想必也是呼应之前大领导的举动。
最近放暑假了,图书馆的工作也清闲了下来,林朝阳有大量的时间来看书。
本来年后那段时间因为买房子,他还有点写作的动力,没成想作品太受欢迎,稿费越赚越多,不仅房子尾款赚出来了,连积蓄也越来越多,甚至给林二春老两口买房子的钱都有了。
这段时间以来,林朝阳又陆续接到了来自各地的八家报纸、杂志转载《高山下的花环》的请求,再次收获了超过两千五百块钱的稿费。
稿费收入日益丰厚,林朝阳的创作动力本来就没那么足了,陶玉书又怕他写的太多、太快,会影响以后的创作状态,让他多看书、多观察体验生活。
如此一来,林朝阳算是彻底放飞自我了。
上班就是看书摸鱼,最近他迷上了几本明清文人写饮食的杂文集和菜谱,下班回家就琢磨着做菜的事,经常几天也不动笔写一个字。
这天傍晚下了班,他骑着自行车先去了趟菜市场。
刚到菜场门口便看见有农户挑着担子卖桃子,燕京郊区有农户种桃,每年一到七八月份便能在街头巷尾看到这些人卖桃子。
桃子两毛五一斤,看上去远不如后世的溜光水滑,可胜在纯天然。
林朝阳尝了个桃子,味道清甜、汁水又多,他便买了三斤,花了七毛五。
进了菜市场,又发现有卖鳜鱼的,恰好他今天看的菜谱里便有鳜鱼的做法,就买了一条,鳜鱼八毛一斤,他买的那条鱼快两斤,刚好一块五。
又顺手买了点青菜,林朝阳这才回家。
到了家,他便张罗着做饭,陶玉书想伸手却被他推开。
“今天我给伱做一道干炸鳜鱼。”
“又是看了哪本菜谱啊?”
林朝阳要做菜,陶玉书乐得轻松。
“别管哪本菜谱,保准你吃的流口水。”林朝阳信誓旦旦的说道。
陶玉书没把他的话当回事,最近他沉迷做菜,菜谱钻研的很透,但贯彻到具体行动中,成功概率比较低,做三回也就能成功一次。
鳜鱼跟黑鱼一样,是吃鱼的鱼,燕京这边叫花鯚。肉厚刺少,肉质鲜嫩。
一般清蒸、糖醋、做松鼠鱼,味道都很好。汆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比之一般的鸡汤、鸭汤更加鲜美。
林朝阳今天要做的是他从菜谱上新学的干炸花鯚,是江苏那边的做法。
陶玉书焖好了饭,林朝阳先把青菜炒出来,然后收拾好鳜鱼。
起锅烧油,待油温合适,将整条鳜鱼入滚油干炸,厨房里弥漫着一股鱼腥味和香味混杂在一起的味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豪1978 最新章节第149章 章光年的大饼,网址:https://www.xbqg9.net/45/45767/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