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5章天意不过就是多个借口(3/4)
作品:《诡三国》都是妥协的产物。>
能够妥协的,问题都不大,但是不能妥协的,往往都是大问题。>
就像是眼前的潼关,以及潼关后面的关中。>
『公仁今天真是好雅兴!难得寻我观风景……哈哈,不妨直言,究竟何事?』>
郭嘉穿着一身的皮袍,将脑袋缩在了皮毛之中。若不是腰带上面的绶带标明了是汉家官吏的身份,说不得都会认为郭嘉是胡人。>
董昭则是穿了一身汉家的官袍,外面裹着大氅,头上带着进贤冠,即便是在寒风之中,也是一丝不苟。>
董昭看了看郭嘉,『此处风景独好……奉孝请看……』>
董昭指着大河。>
因为上游结冰,如今在河洛一带的大河水流已经是非常小了,甚至在有些地方可以很明显的看见河床裸露了出来,然后在寒风的吹拂之下,硬结成块,宛如坚石。>
郭嘉目光一动,然后哈哈笑着,『这里天寒地冻,真不知道有何风景……』>
『奉孝何必虚言?』董昭将手收回到了大氅之内,没有继续指着大河。>
没办法,太冷了。>
董昭转头看向郭嘉,盯着在皮毛遮掩之下的郭嘉的眼眸,『至此危急之时,奉孝还要假做痴癫不成?』>
这句话就说得有些重了。>
郭嘉收了笑,『公仁欲如何?』>
董昭沉默了一会儿,『某只想要少些赌扑,多些把握。』>
董昭此言一出,郭嘉不由得又是笑了起来。>
两人这一照面,在短短的几句对话之中,彼此便查探出了许多东西。>
董昭早些年是在袁绍那边的,后来又转头拜在了曹操裙下。他支持曹操迎汉帝,但是在后来又劝进曹操进位魏公,所以说董昭是彻头彻尾的保皇派,或是保守派,也并不对。>
只能说董昭是『稳妥派』,而郭嘉则相对来说,是『激进派』。>
稳妥和保守,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保守是根本就不想要变化,而稳妥则是希望在变化的时候能更安全,更有把握。>
董昭之所以拜倒在曹操之下,就是因为曹操是一个更为『稳妥』的选择。当然,那个时候曹操的政治态度,其实是比袁绍更包容,眼光更深远的。>
而关中的斐潜,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无视的……>
谁也没想到当下的斐潜,会变成如此的庞然大物。>
其实郭嘉这些天也在思考,在权衡,毕竟棋子没有落下之前,还能有变化,但是一旦落下去之后,位置就固定了,变化就钉死了。>
『奉孝,我看得出来此策……』董昭缓缓的说道,『那么关中之士,难道就看不出来么?』>
郭嘉依旧是沉默着。>
『如今子孝将军于武关动作,明攻武关,暗取汉中,不就是为了万一……』董昭声音压低,『不就是为了万一,还有他途可选么?既然如此,何不缓之?昔日强秦,又能奈何?亡秦之事,三户足矣……』>
郭嘉呵了一声,『又是说什么「天下苦秦」之论?所谓「天下苦秦」之言,公仁不会真不知其故罢?』>
在大汉官方宣称前秦的文档之中,总是表示『天下苦秦』,然后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政治正确,不管是在《史记》这种相对严谨的文献里面,还是如同《过秦论》等的议论词赋之中,总是少不了会说什么『繁刑严诛,吏治刻深』,使得『天下苦之』,最终才导致陈吴『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
但是实际上,所谓『天下苦秦』只不过是一句口号而已,然后被不同的人反复用来证明他们行为的正确性,陈吴二人这么说,张楚将军武臣也这么说,刘邦自然也是这么讲。真实的情况是关中并没有『苦秦』,甚至六国之中反秦的,也就是楚地最为激烈而已,其他地方么根本就没有太多的反应,所谓『天下』云云,不过是遮掩罢了。>
因此郭嘉在此表示董昭的言论,是类似于『天下苦秦』,其用意自然是谁都能明白。>
董昭的眼神越发的忧虑起来。>
郭嘉和董昭最大的认知差异,就在于郭嘉认为关中再若是有几年光景,持续发展下去,山东就根本无法抗衡,而董昭却觉得不过就是『强秦』罢了,『强秦』想要一统,还要三世而奋呢,现在就算是斐潜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世而已,等到斐二世,说不得就直接垮塌了,何必在现在行险一搏?>
『若是不得克之……』董昭沉声说道,『奉孝,汝可有想过后果?若止步于此,以此为鸿沟,隔绝交通,我等难攻潼关,彼之可易通天堑乎?山东之地,人,十倍于关中,物,亦十倍于关中,何必行险啊……』>
董昭知道,他自己无法打动曹操,因为董昭心中清楚,曹操本身的赌性就很强,这和郭嘉相互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诡三国 最新章节第3165章天意不过就是多个借口,网址:https://www.xbqg9.net/45/45961/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