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宋‘战神’(1/2)

作品:《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承明殿。

丁谓今天上朝的心情,就跟上坟一样。

太后啊!

可不是好相与的。

但他没办法。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

「今日召卿等,便是为了议一议范雍的札子。」

「诸卿可畅所欲言。」

廷议刚一开始,刘娥就起了高调,让众臣各抒己见。

「西北之地,息兵已久,如今宿兵十余万,一年粮饷所费不过千万。」

「去岁,陕西入钱粮1200万,出钱粮1140万贯,以陕西一地之赋足以供养边地驻军。」

王曾率先发表了意见,他觉得陕西不需要入中纳粮。

虽然去年陕西的岁收堪堪抵掉支出,所余不到百万贯,这个数字,确实有点危险。

但陕西是大宋的陕西,背靠朝廷,即便赋税不足,朝廷额外补贴一点,完全不成问题。

另外,如果只是普通的入中方案,王曾或许也不会反对。

正常入中,所有的流程全都处于朝廷的监控之下,一切皆是有迹可循。

如此一来,不仅有利于朝廷把握具体的入中数量,同时也能防止商人或者属地官员钻空子。

「王相,此言差矣。」

王曾的发言刚刚结束,丁谓立马就还以颜色。

「官家,大娘娘,臣曾执掌三司七余载。」

「虽然那是景德至祥符年间的时,但直至今日,臣依然记得边军之费。」

「陕西之地,一卒之费不下百千(百贯,包含衣食粮饷所有开支),万人则资费百万。」

「今驻兵十余万,便是千万级别的开支。」

「另,除十万驻兵,尚未乡兵七。

一石之费竟高达七百余文,即便以京中粮价为准,七百余文也能单独购买一石米。」

「纲运之损耗几乎达到一比一,如果改纲运为入中,途中损耗,至少能减少半数。」

损耗比高达一比一,并不是丁谓胡编乱造的,而是真实情况便是如此。

官方运输和商人转运,同样的路程,同样的数量,为何损耗不一样?

原因不外乎‘良心,二字。

纲运兵丁每日的口粮为两升,此乃定例,另外,除了口粮,兵丁仍有俸钱可领。

而商人转运,情况便截然不同。

毕竟,纲运花费的是国家的钱,商人转运的开销全都是由商人自掏腰包。….

前者是公家的钱,后者是私人的钱,用起来怎么可能一样?

为了追求利润,商人对役夫的压榨几乎达到了人力所承受的极限。

人如牛马,不是一句戏言。

「故,臣以为入中纳粮,殊为可行!」

这番话,丁谓是硬着头皮讲的,他在发言时,一直偷偷地用余光观察太后。

眼看太后的脸色越来越差,他连忙话锋一转。

「不过,范雍之策,亦有缺漏。」

「以解盐为引,可行,然,商人直接于边地持引请盐,难免有失控之危。」

「臣斗胆上言,或可以雍熙故事,令商人赴京中交引,然后再于边地纳粮。」

雍熙年间,大宋‘战神,赵匡义发动了大名鼎鼎的雍熙北伐,三路大军,兵锋直指燕云十六州。

结果嘛,‘战神,不愧是战神,最终是一败涂地。

北伐期间,因出兵太多,后勤颇有些跟不上,军中粮草紧缺,为了解决此事,入中之法便应运而生。

丁谓的发言很滑头,既完全了官家的嘱托,又没有直接将太后给得罪死。

入中之法,确实是一项重要的补充。

单论此法,丁谓本人绝对是赞同的。

当然,他赞同入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执行入中纳粮的过程中,是有空子可钻的。

禁榷和入中本就是相辅相成的。

加绕了解一下?

虚估了解一下?

另一边,听完丁谓最后的补充发言,王曾心中的反对意见顿时消减了大半。

虽然有点不想承认,但丁谓确实是一位能吏。

各种数据,了然于胸,单此一项,就能领先大半朝臣,更别说丁谓还理财有道,确实有几分本事。

台上。

一听到‘雍熙故事,,刘娥的面色不由回暖了几分。

「丁相所言,确是良策。」

就在这时,李杰忽然提出一项颇为棘手的问题。

「然,解盐品质不如夏人所产的青白盐,如果入中纳粮皆已解盐结算,其价值该论几何?」

「如果高于青白盐,只怕会极大地打击商贾的积极性。」

「可若是远远低于青白盐,盐价又当如何维系?」

民以食为天,粮食重要,食盐同样重要,夏地一直以盛产食盐闻名。

大量的食盐产出,也是西夏起兵的重要资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最新章节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宋‘战神’,网址:https://www.xbqg9.net/46/46203/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