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2/3)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是觉得操之过急恐酿成大祸。

车速太快总要有人踩刹车的,无论是向上和向下,速度太快都不是好事。

“次辅所言极是,慎重稳妥之言。”朱翊钧对王崇古点了点头,肯定他的发言,是基于大明江山社稷考虑,慎重稳妥,如果王崇古屁股歪了,这番话,就不是稳妥,而是反对新政了。

其实王崇古也挺难的,他很希望张居正致仕时,自己真的跑掉了,那就不用面对这么多风雨了。

幸好,陛下还肯为他遮风挡雨。

“累进税制也不算太过于激进。”谭纶却不是很赞同的说道:“累进税制,稽税院要办事,总不能没有任何的章程,稽税指挥使,南衙缇帅骆秉良说多少就是多少吧,所以要有法可依,之前都是按旧税制,明年开春再按新税制,不教而诛是为虐,那教了,不肯改,那就不是朝廷的过错了。”

谭纶说的意思是,折中一下,给个缓冲期。

明年开春行新法,这六个月的时间,就是给的缓冲期,不知好歹,不尊朝廷号令,违抗明旨,那朝廷威罚立至,能说是朝廷没有仁德吗?

当然,朝廷本就没什么仁德可言,毕竟太傅张居正、皇帝朱翊钧都不认这个仁字,天下九经,行之者一,实也,而不是仁也。

所以,朱翊钧这个小王,开始由水路传递。

“莽应龙求什么?”朱翊钧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嘉靖三十四年,莽应龙即位后,断绝了和大明的朝贡关系,挥师北伐,而后将外六宣慰司全部占领。

嘉靖三十四年,朝廷也不是装聋作哑,实在是没有那个实力了,那时候东南倭患、西北俺答,都是大明的心腹之患,武力干涉能力不足,只能听之任之。

“大明承认东吁王朝在麓川的宗主国地位,要求暹罗等地朝贡东吁。”礼部尚书马自强回到了这个问题,鸿胪寺卿陈学会也接触过莽应龙的使者,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让大明承认东吁王朝在大明西南方向的霸主地位。

这对大明的国威伤害巨大。

廷臣们都沉默了下来,默默的思考着这背后的种种问题。

朱翊钧作为后世来客,他清楚的知道历史发展的脉络,万历三十年,持续了二十七年的中缅冲突,以大明妥协,承认了缅甸,或者说东吁王朝在西南的霸主地位,承认了自永乐以来,外六宣慰司近四十万平方公里的羁縻地区属于东吁王朝。

掸邦、果敢、佤邦这些后世常常出现在电诈新闻里的缅北地区,就是大明在万历三十四年放弃的地区。

外六宣慰司,是不是大明的领土,这些受到大明政治羁縻和军事羁縻的领土,在大明的语境下,自然属于大明的疆域。

万历三十年放弃外六宣慰司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朝廷没钱了。

三大征打光了张居正留下的遗产,朝中兴文匽武的风力舆论再次暴涨,战争的胜利没有给大明带来任何的利润,在精算的风力之下,最终妥协。

“陛下,王希元在奏疏中说,暂时安抚莽应龙为宜,滇铜开采如火如荼,西南驿路平整,水路疏浚,十年为期,则大明腹地军卒征战麓川靡费可减过半,当下作战征伐,不利大明。”吕调阳顶着沉默的压力,说出了王希元的制御土夷十事中的第一事儿。

安抚。

正统年间四次征伐麓川,屡战屡胜,但是大明军至则安,大明军走则反,当时王骥三次率领京营四万众、军兵共计十五万,三次征伐,最后也没征伐出个结果来。

大明腹地距离麓川实在是太遥远了,动兵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而且获利极少。

精算的风力,有的时候并不是全无道理,王骥三次出战动辄数百万两粮饷,而麓川土司以逸待劳,大明真的是血亏。

莽应龙就是看穿了这一点,才这么骑在大明的脖子上拉屎。

朝廷的安抚则是召见使者,偃旗息鼓休兵止战,让边民休养生息,同时加大对缅甸珠玉和木料的采卖,缅甸的柚木,是最好的造船材料,没有之一。

“现在不能打,大明新政不过五年,朝廷财用稍有盈余,此时征战麓川,有穷兵黩武之嫌,这个委屈,这口气,朕选择咽下去,就让王希元招抚吧。”朱翊钧看着一众廷臣,做出了决策。

所有的朝臣们都松了一口气。

“陛下圣明。”吕调阳带着廷臣们高呼圣明。

陛下这个决策在当下是对的,这口气暂时忍下来,毕竟大明劳师远征,不是时候,主要矛盾还是在北虏,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步子迈的太大,容易扯到蛋。

其实朝臣们非常担心,大明皇帝会受不了这个委屈,直接出兵。

主少国疑,就是疑惑在这里。

一个十五岁的少年郎,一个十五岁的君王,在歌功颂德中长大,周围所有人都告诉他,是至高无上的,是全天下最有权势的,是万金之躯,如山岳高峻岿然,如日月贞明普照,结果面对缅甸挑衅,大明皇帝居然要受这个委屈,甚至是屈辱,要大明当缩头乌龟。

而且最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真的不务正业 最新章节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练度拉满的里挑外撅,网址:https://www.xbqg9.net/46/4685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