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1/2)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三娘子是逃入大明避难的,她这种和解派在战争开始之后,在草原是大明走狗,在大明是以恭顺欺诓圣听,两面不讨好,三娘子干脆直接选择了完全投效大明。

但是一入大明,王崇古这个素来的奸臣,居然拿出了一本《请均田役疏》来,王崇古,他真的是太勇了!

“能给我看看这本奏疏吗?”三娘子好奇这本引起了朝堂轩然大波的奏疏,究竟写的什么。

“杂报邸报满天飞,全都是这本奏疏的内容,我让人给你拿几份。”王谦倒没有隐瞒的意思,瞒也瞒不住,王崇古这本奏疏的热度甚至压过了大明征伐俺答汗,因为笔正们对王崇古这本奏疏,逐字逐句的口诛笔伐。

俺答汗?一个老匹夫罢了,王崇古才是大明江山社稷那个最大的国贼!

三娘子一边看着邸报杂报,一边看着王谦,眼神带着不敢置信,作为和解派的代表人物,三娘子和晋党的联系极为紧密,自从马芳在嘉靖三十五年拦住了俺答汗再次入寇京畿之后,大明和俺答汗之间的战争,就逐渐演变成了宣大方向养寇自重。

三娘子、俺答汗、俺答汗帐下万户,都是晋党养的寇,为了威逼朝廷的寇,但凡是朝廷要对付晋党,晋党就放松边防,让朝廷松一下笼头,一直到张四维被族诛之时,朝廷依旧不能铲除盘大根深的晋党,留下了王崇古这个人。

现在,王崇古成了忠臣?这可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之前王崇古做的所有事,其实可以用捞钱去概括,安置流氓疏的官厂团造,可是王崇古的政治资本,毛呢官厂的分红去年才降到了固定的一万银,而开海投资的分红成了大头。

之前王崇古是個奸臣,也不算朝臣们骂错了,因为践行许诺的过程中,王崇古真的赚疯了,说他是聚敛奸臣,不冤枉。

三娘子是个聪明人,很快就理解了晋党在王崇古之下带领的改变,之所以王崇古变成了一个脱离低级趣味之人,是因为他的低级趣味实在是太多了。

作为朝廷册封的一品夫人,三娘子对大明的政局非常了解,她能架空俺答,建立归化城,一方面是草原和解派的鼎力支持,最大的原因还是大明朝廷的册封。

王崇古这本奏疏一共一千四百字,是一篇类似于《安置流氓疏》的雄文,从现象、问题到原因,再到方法,对大明当下困局分析的鞭辟入里,不是糊弄鬼,而是杀牛鬼蛇神的尖刀。

让三娘子感到意外的原因,是王崇古的王家,何尝不是牛鬼蛇神的一份子呢?这把刀能杀牛鬼蛇神,也能杀了王崇古满门。

张居正对一条鞭法很犹豫,就是全国统一征银,而不是有的征银、有的征粮的一条鞭法。

此时的元辅,十分犹豫,因为他知道大明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如若直接征银,大明的白银总数,仍然不能支撑一条鞭法的稳定运行,并且会成为害民恶政,可是不推行一条鞭法,混乱的税制,也是一把割向百姓的镰刀。

张居正始终无法下定决心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历史上的张居正在万历九年全面推行了一条鞭法,因为那个时候,张居正的时间不多了,他很急,万历,确定山势,如果败了从哪里逃回大明比较合适。

“很好,戚帅威武。”朱翊钧两只手背在身后,目光炯炯的盯着堪舆图,他想,东胜卫可以进逼俺答汗的王帐板升了,当然他只是想了想,并没有下令的打算。

打仗从来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儿,指挥?指挥哪有躺赢舒适?有大爹在塞外为国柱,朱翊钧摇旗呐喊以壮声势就够了。

大明对皇帝的要求其实也不高,不捣乱就是最大的恩赐,当下大明并不是国初需要以武定天下的时候了。

“草原人的骑兵,不如中原骑兵厉害。”朱翊钧对战报是有了解的,大明的骑兵尤其是成建制的骑兵,伤亡比例能达到一比十的夸张地步,一汉当五胡,在骑营身上是一汉当十胡。

骑营的装备领先太多了,胡人披甲的都极少,大明骑营每人都披甲,而且每三人就有一副铁浑甲,其他两人为布面甲。

曾省吾开口说道:“马将军常说,骑营在精不在多,看来确实如此,胡虏仗着来去如风,大明军入草原则是前后无援,现在有这一万骑兵,三个骑营,攻守兼备,胡虏再无逞凶之时。”

组建骑营的时候,朱翊钧就问过马芳,组建多少合适啊?马芳说一万人就够用了。

朱翊钧又问,当初汉武帝组建了十万骑营才发动了漠北决战,一万真的够用?

马芳也没有详细解释,只是说够用。

事实证明,的确够用了,大明的步营车营面对草原骑兵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火器的大量出现,让大明军不必过分追求骑兵数量,就可以完成大明的战略。

马芳和曾省吾的看法是极为相似的,出身宣大的马芳认为:草原现在比秦汉是要冷得多,草原能够承载的人丁在下降,大明海陆并举是国策,不会更改,但也有轻重缓急,眼下开海才是扩张的重点方向。

马芳和曾省吾其实没有把话说的那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真的不务正业 最新章节第四百四十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网址:https://www.xbqg9.net/46/46854/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