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七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1/2)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朱翊钧对文臣的偏见,是有失偏颇的。

至少张居正的考成法之下,不断涌现到皇帝面前的朝臣,最少都是循吏,是一步步凭借着考成法的上上评,来到了京堂,但皇帝的偏见和不信任,让所有的文臣都失去了圣眷。

但凡是有点事,皇帝都会毫不犹豫的痛下杀手,这是一种不公平,比如不遵帅令,私自出击、被董狐狸埋伏而死的密云总兵汤克宽,完全恢复了名誉,连子孙后代都世袭了千户。

皇帝心中拧着的这个疙瘩,又没人能解得开,但也就是王谦那句:活该。

“先生的第三卷什么时候写啊?”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询问着阶级论的第三卷。

在阶级、分配的第三卷就是斗争,朱翊钧对第三卷有着极大的期待,他已经迫不及待了。

自己到底是断头台,还是煤山歪脖树,就看第三卷出现时间了。

张居正俯首说道:“没有第三卷了,陛下。”

第二卷的分配已经足够的离经叛道了,那个自然而然的推论,但凡是个读书人都能清晰洞彻,这第三卷张居正要写什么。

“真的没有了吗?”朱翊钧眉头一挑的问道。

张居正再次摇头,明确的回答了陛下的提问:“这个真没有。”

“先生,这個可以有。”

“陛下,这个真的不能有。”

“这个会有的。”朱翊钧很明确的告诉了张居正,你不写朕来写,当年你张居正思想钢印,可是朕用大锤一点点锤碎的,费了老鼻子劲儿了!

即便是张居正真的把第二卷烧了,朱翊钧也会写出来,在合适的机会分发出去,因为大明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蜕变、蒸汽机、工业化进程,都是朱翊钧主导的,和张居正没关系,张居正从始至终都在对大明旧有的制度修修补补,而不是开辟。

既然朱翊钧种下了种子,就要看着种子健康长大,并且开花结果,要不然就是不负责任,半上不下的大明,还不如刻板守旧的封建帝国,朱翊钧一定会在阶级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为解决大明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锐意进取改革的张居正,终于在变法的事儿上,变成了保守派。

“先生,嘉靖三十三年,先生厌倦了京堂的尔虞我诈,对首辅之间的冲突冷眼旁观,为什么在嘉靖三十六年,突然又回到了翰林院任职呢?”朱翊钧好奇张居正到底看到了什么,才再次回到了这个让他深恶痛绝的京堂。

张居正对京堂的厌恶,表现为,自从嘉靖二十俗字,以及简单的算学,但至少能够看得懂三国演义、西游记了。

这是步营,但不承担防守、攻伐的职能,所以是半军事化,超过万人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这些步营,以四个为一个团营,进行营造驰道活动。

王崇古的崇古驰道,就是官厂团造法的实践,团造,就是兵团营建建造的意思,一个团营有四个步营,一万两千人。

“就是大将军也不会同意的。”汪道昆觉得自己分量不够,立刻拿出了戚继光。

官厂团造的前身,是大宁卫桃吐山的匽武一百七十多年,怎么压制武将军卒不让他们造反,这不是文臣们的看家本领?!

“嘶,元辅怎么就没想到呢?真的这样就可以了吗?”汪道昆眉头都拧成疙瘩了。

王崇古非常肯定确定的说道:“不然呢?元辅毕竟没做过…咳咳,这样就足够了。”

张居正想不到,王崇古居然想到了?难不成王崇古实际上比张居正还要强不成?

其实是太傅帝师想复杂了,张居正毕竟没有做过僭越主上之事,他对如何养寇自重、弛防徇敌、边方做大这种事,不太了解,总觉得这事很难做。

但王崇古基于践履之实的实际经验,去看这个问题,就会很容易得到答案了,宣大边军、李成梁的客兵是如何尾大不掉?现在又为什么如此乖巧?

王崇古拥有丰富的经验,其实就是监察失效了。

那时候的宣大,除了晋党,谁都插不进去手,才会出现问题,提督内臣、监军,从太祖高皇帝就有了,只要有这么一方势力在,就不会出大乱子。

京营强横,天下谁敢造次?当真戚继光的刀不会向内?

实践经验,真的很重要。

“咳咳,这个啊,次辅真的是,真的是以身体力践为学,崇尚质实,诚务躬行也。”曾省吾面色尴尬的说道。

“啊对对对,次辅且忙,我等告辞。”汪道昆立刻选择了告辞,跟着曾省吾一起离开,研究工兵团造的组织架构了。

“我这后半生如履薄冰,希望能走到彼岸,我儿孙不受我的牵连吧。”王崇古靠在椅背上,用力的吐了口浊气,拿起了桌上的书信,山西、陕西是晋党的传统地盘,王崇古正在安排普查丁口之事。

王崇古杞人忧天了,朱翊钧不止一次对王崇古说过,不要忧虑,但王崇古还是谨小慎微,他一直忙碌,其实对自己到底干了什么,并没有直观的了解,他也没见过这些团营,就是负责派人组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真的不务正业 最新章节第四百七十七章 没有反贼经验的张居正,网址:https://www.xbqg9.net/46/46854/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