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赏厚而信,罚严而必(1/4)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万士和对帝党的定位几近于儿戏,他的定位是拥戴陛下一切决策,这也是这些年,没人从他这里加入帝党的缘故,因为海瑞这个道德君子还活跃在朝堂上,就显得没有多少骨鲠正气的万士和,更加鲜廉寡耻了起来。

所以能做事的地方大员,都是直接拜皇帝山头。

殷正茂、凌云翼、潘季驯等等,都是不折不扣的帝党,他们只能依赖于皇帝而存在。

周良寅还没没进门就学会了拍皇帝的马屁,他本身就是贱儒出身,根本没有任何道德压力,在他看来,忠君体国侯于赵就是个风向标,侯于赵很能干,整个大宁卫、辽东的垦荒,全都是照着侯于赵当初垦田画策在推行。

现在的侯于赵更了不得,他提出了一个大明,皆为王民的主张,就是当下的绥远、辽东、北平行都司王化的总纲常。

侯于赵这类不擅长交通大臣、不擅长人情往来,有赤子之心,还有巧思的臣工也倒了霉,那周良寅只会脱下伪装,再次变成一個贱儒。

侯于赵这样纯粹的臣子都没有了生存空间,大明朝堂得烂到什么地步,到了那时候,也只有成为贱儒才能继续活下去了。

周良寅在万士和府上坐了很久,主要是就面圣的诸多细节进行了沟通,这是十一年以来,周良寅第一次面圣,当年的事情发生了这么久,周良寅依旧十分紧张。

而皇帝选择接见周良寅的地方,也很有趣,在北大营的武英楼内,在操阅军马之后,皇帝宣见了他。

“臣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周良寅五拜三叩首行了大礼。

“免礼。”

周良寅刚站起来,心就如同小鹿乱撞一样,立刻提到了嗓子眼上,当然不是看到了美人,而是看到了戚帅在打量他。

周良寅怕,怕见到戚继光。

而另外还有两个千户,这两个千户是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柏和李如桢。

“戚帅,这就是北平行都司佥都御史周良寅,在辽东垦荒了数年。”朱翊钧给武将们介绍着面前的文官。

李如松的两个弟弟,朱翊钧亲自考察过了,远不如李如松,天壤之别。

比如这个李如柏,嗜酒如命,在辽东就因为饮酒误事,被革罢过世袭千户,后来李成梁实在没办法,把李如柏送到了京堂入了讲武学堂。

这李如柏仗着自己是宁远侯的儿子,自己亲哥领着京营骑营,在讲武学堂拉帮结派,欺压穷苦出身的庶弁将,闹得鸡犬不宁,在万历臣天然警惕的老毛病犯了。

“臣不曾住过牛棚,也是有衙门官舍的…”周良寅愣住了,他都不知道怎么接话了。

他在大宁卫,住的衙门是当年的宁王府翻修的!他也从没有说过自己住牛棚。

他是官员,在边方垦荒的确辛苦,可谁敢让他住牛棚?他住牛棚,下面的官员住什么?猪圈吗?

“陛下,过去的事儿也就过去了,陛下当初已经做出了惩戒,一事不可二罚,臣再斤斤计较,就是陷陛下于赏罚不明之境遇,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国大兴。”戚继光十分明确的说自己谅解了周良寅,以后也不会为难他,出发的角度是信赏罚。

赏厚而信,罚严而必,这句话出自越王勾践的大夫文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国力,在进攻吴国的前夕,越王问:我们能不能伐吴?文种说:可以只要做到赏罚分明,就可以灭吴,越王仍然有些信心不足,文种让越王点了宫殿。

越王勾践真的把宫殿点燃,并且许下了承诺,救火成功则以胜敌论赏,不救火则以逃兵投降论罪,三千越甲批湿衣救火,而后一人不退,救火之后,勾践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赏厚而信,罚严而必,赐优厚而守信,惩罚严厉而坚决,君主如果能做到,人心自然可用。

“周御史啊,还不快谢过戚帅宽宏大量?”朱翊钧笑了笑,对着周良寅说道。

“谢戚帅!”周良寅极为真诚的说道,既然在陛下面前说不再为难,那日后戚继光绝不会为难于他,周良寅相信戚继光的承诺。

其实戚继光早就原谅他了,他在大宁卫、全宁卫垦荒,没有应昌总兵王如龙的支援,他一个文官,就是有一肚子的主意,也拿那些马匪和胡虏没什么办法,耕战从不分家,周良寅求助王如龙,王如龙选择了支持。

嘉靖三十八年,戚继光在义乌招揽客兵,王如龙带着自己的兄弟出山,从那时候,王如龙就跟着戚继光走南闯北,打了不知道多少硬仗,就周良寅干的那些事儿,戚继光但凡是不肯谅解,周良寅举步维艰,死在边方也有可能。

戚继光素来不主张刀刃向内,这也是以前朝臣们觉得戚继光好欺负的原因。

戚继光都选择了原谅,李如柏和李如桢就是心里有一肚子的话,也不敢当着戚帅的面儿说,他们敢跟老爹吹胡子瞪眼,但是在戚继光面前确实非常老实,和李如松一样的老实。

“不懂军务,日后千万不要肆意胡说,惹人笑话,蒸汽机是用煤烧水,按着言官们的说法,挖煤惊扰地气龙脉,就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真的不务正业 最新章节第六百零一章 赏厚而信,罚严而必,网址:https://www.xbqg9.net/46/4685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