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年轻时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1/3)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大诰是朱元璋留给老朱家的祖训,就是当皇帝迷茫的时候,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打开大诰,可以寻找处理棘手问题的方法。
大诰里,记录了很多朱元璋当时为何要那么做的原因,但在风力舆论的鼓噪之下,大诰逐渐沉睡,甚至大部分的大明皇帝,根本没有翻开过大诰看过一眼,有的时候甚至为了避免朝臣们触发某种应激反应,都要避免谈及。
大诰一共分为四本,第一本是《御制大诰》,第二本是续编,第三本是三编,第四本是为了诸管军衙门颁布《大诰武臣》,洪武年间,朱元璋要求各级学校师生、民间百姓讲读大诰。
但随着朱元璋的离世,大诰被束之高阁,最终被塑造为了朱元璋为了自己皇帝的权威,利用《大诰》塑造个人的极权,进而达到以威为治的政治目的。
这股风力舆论,最典型的就是将大诰称之为《峻令》,来规避谈论时的风险,进一步将其塑造为洪水猛兽,将其中的明刑弼教、酷烈的非刑之正、律外用刑和以重典整饬吏治,不顾当时的世势、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等等情况,进行全面否定。
但其实真的翻开大诰,认真将大诰研读一遍,会发现许多朱元璋本人的无奈。
比如在续编的第十四年六月初一,燕军在浦子口渡江,太子府的平燕将军盛庸拼死抵抗,燕军渡江失败,彼时成祖文皇帝打算议和北归,恰逢此时,汉王引兵来援,击败盛庸,逼降了太子府水师都督陈蠧,燕军顺利渡江。”
“六月初九,汉王朱高煦率兵抵达我们脚下,下蜀镇。”
“那时候建文君派了庆阳公主和燕军谈判,就是在我们这个地方,成祖文皇帝说裂土无名,只要奸臣,建文君非常清楚清君侧清的不仅仅是君王之侧,还有君王,和谈失败。”
“次日,建文君见议和无望,听从方孝孺建议,开始对南京城外坚壁清野,方孝孺说,燕军南下,不战自疲,只要能拖住,优势在我,建文君听信了方孝孺建议,开始派遣官兵,四处拆除屋宇,搬运粮草入南京城,带不走,就一把火烧掉,说是坚壁清野,但和纵兵抢劫,又有什么不同?”
“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燕军入城。”
海瑞讲解了一段下蜀镇的历史,太子府、建文君都是永乐年间修洪武朝实录的时候,对朱允炆这一脉的称呼,相应的,燕王府就是燕府、燕军。
庆阳公主不是朱元璋的女儿,是朱重五的女儿,也就是朱棣的堂姐,和朱棣从小长大,对朱棣极好。
在六月初一,燕军败给盛庸之后,燕军最能打的朱棣已经萌生退意,打到这个地步,他认为自己无力再进了,应天京城那绵延不绝的城墙,实在是太过于雄伟,但凡是朱允炆是个正常人,朱棣也只能来这里转一圈,最后还得和谈。
就连最激进的汉王朱高煦,也觉得可以和谈,因为和谈是在朱高煦驻军的下蜀镇发生的。
但是朱允炆就是不肯交出朱棣列出的奸臣来,哪怕是裂土分封,划江而治,也不肯交出,朱棣不同意,就只说裂土无名,只要奸臣。
李乐眉头紧蹙,他说自己底气不足,但这海瑞好像在东拉西扯,谈到了建文旧事,他思考再三摇头说道:“还请海总宪明示。”
既然是请教,不懂就问。
海瑞吐了口浊气说道:“就靖难之战兵临城下之时,燕军都不敢言必胜,彼时燕军的确后勤补给不足,渡江之后,多少有点无力再战,就是汉王也有退兵之意,你知道南京城墙建的有多好,打起来很不容易。”
“建文君但凡是能少听这些贱儒一句,也不至于失了天下,六月初九之后,纵兵劫掠,最终导致了人心离散。”
大明的京师不好打,南京城的城墙更是朱元璋的心血,外城内城,朱允炆但凡不听这些贱儒胡咧咧,听一句军将们的话,坚守不出,静待勤王军赶到,南京根本丢不了,纵兵劫掠,民心皆丧,朱棣才不费一兵一卒,入了南京。
海瑞直截了当的说道:“所以,你在做事之前,底气不足,要解决其实很简单,问问自己,这样做,民心如何,你不用考虑顶头上司,或者你的老师的想法,就问是否对得起大多数的百姓,对得起就做,对不起就不做,如此而已,你对得起百姓,陛下就不会让你孤军奋战。”
“一如废除贱奴籍,操戈索契旧事。”
李乐的问题,大约就是每个大明官僚内心深处的疑惑,要做事,又不太敢做,怕闯了祸捅了娄子,没法收拾,但海瑞给了李乐一个解决的具体办法,问问百姓,百姓什么都知道。
“陈吾尹拿下了吗?”海瑞问起了李乐这次的人犯是否缉拿归案。
李乐赶忙说道:“南衙缇帅骆秉良已经将其抓拿归案。”
“嗯,那就好,顺着他这条线查下去就好。”海瑞从桌上挑挑拣拣,拿出了一本案卷,递给了李乐,让李乐看看,陛下为何处置陈吾尹,放过了钱至毅。
徐州煤矿的窑工很苦,徐州煤矿名义上归了官营,但实际上还是由商贾把持。
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真的不务正业 最新章节第六百七十六章 年轻时候射出的箭,正中眉心,网址:https://www.xbqg9.net/46/4685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