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2/4)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道。

“还是先讲论语吧。”朱翊钧摆了摆手,他迫切的想学圣贤书,他热爱学习!

“臣遵旨。”

……

讲筵结束,朱翊钧带着冯保和张宏,向乾清宫而去,走在路上,朱翊钧突然站定了脚步,低声说道:“冯大伴,皇祖父华殿咬人以外,把全部的心思都扑在了保护宝岐殿的薯苗之上,那些个薯苗可是陛下的掌中宝,心头肉,马虎不得。

“徐学士说明天就到了收获的时候。”冯保十分肯定的说道。

“明天,让廷臣随朕一起前往宝岐殿打粮食。”朱翊钧甩了甩袖子,大踏步向前,声音显得幽远而坚定的说道:“无论是什么牛鬼蛇神、妖魔鬼怪,都不能阻拦朕的脚步,尽管放马过来!”

屈辱的生是生不如死,对于朱翊钧而言,他宁愿壮烈的死,虽死犹生。

最近几个月,太液池里的游鱼遭了殃,全怪冯保这个奸宦。

冯保给陛下的弹弓准备一种带绳的一指长的短钉,朱翊钧的弹弓已经打的极准了,整天去太液池里用弹弓打鱼,九中三四,美名其曰:训练动态靶。

他的力量也足以拉开三十斤的轻竹弓,已经开始轻竹弓的训练,只是因为年龄的问题,他的轻弓训练要历经两百余天。

次日的清晨,武廷臣们,也都换上了短褐,高端的羞辱,往往是最简单而直接的办法,论尊贵,天底下谁能有皇帝尊贵,皇帝穿着短褐在地里干活,文武廷臣能眼巴巴的看着?

天子至尊,尚且亲事农桑,而且不是做做样子。

这些个文武廷臣,就只能想尽办法找到短褐,换上之后赶紧跟着一起下田。

德:躬行心得之理。

但是朱翊钧愣是没让人给文武廷臣们准备短褐,有几个廷臣一看到小皇帝的打扮,就知道皇帝要下田,立刻就差人去取短褐,家里没有也立刻去买,绝对不能在收完之前,还没找到短褐。

海瑞是最快找到短褐的,他生活清贫,短褐就是他在琼州的日常起居所用,回京之后,他家里就有。

左边的田亩很快就收完了,剩下几个廷臣,没找到短褐,站在干岸上,格外的尴尬。

谁有德,谁没德,一目了然。

这里面六部明公礼部尚书陆树声和右侍郎万士和就没找到,都察院左右佥都御史没找到,四个人站在田边,尴尬无比。

人多力量大,很快番薯就收完了。

徐贞明带着一众小宦官小心的称重,在长达半个时辰的称重后,徐贞明拿着小本本,来到了皇帝面前,大声的说道:“陛下,右边未经过掐尖一共打了一万五千三十二斤,左边清点之后,一共打了两万五千五十三斤,按照五折一算,右边田的亩产为六百斤,左边亩产为一千斤。”

葛守礼疑惑的问道:“是多少就是多少,为何要五折一核算?”

海瑞看着葛守礼一脸的迷糊,无奈的说道:“干重。”

这个不种地的葛守礼,不太明白为何要折算,但是海瑞已经看明白了。

“原来如此。”葛守礼恍然大悟。

别人不知道,只会把疑问留在心里,等待没人的时候,再找人讨教,葛守礼倒好,不知道他真的问。

朱翊钧笑着解释道:“葛总宪问得好。”

番薯这种粮食,就得从一开始确定好折算标准,否则到了下面,干重鲜重混算,这番薯还没起飞就被折了翅膀。

有的时候,朝堂的确需要葛守礼这样的人,来问一些旁人不问的问题。

朱翊钧接着说道:“我们将番薯切条,晒干了之后,干重只剩下了原来的五分之一多点,所以五折一核算,右边亩产为六百斤,也就是五石,而左边亩产一千斤,大约为武大臣辅弼,此乃救荒之良物,乃是我大明之喜事,冯大伴,二十七位廷臣,每人称五斤番薯,带回吧。”

恩赏,皇帝亲手中的番薯,二十七位廷臣,人人有份。

“谢陛下圣恩。”群臣再次谢恩,奖励的东西不值什么钱,按照干重,也就是一斤米的价值,但是这玩意儿是皇帝亲手种的,意义非凡。

朱翊钧看向了徐贞明,徐贞明看着一堆堆的番薯傻乐,压根就没注意到小皇帝在看他。

冯保轻轻的戳了戳徐贞明,徐贞明有些迷糊,而后才恍然大悟,向着宝岐殿的而去,取了一份奏疏回来,递给了张居正说道:“元辅先生,这是陛下授意臣写的《重农桑务本鼎建组宝岐司疏》。”

朱翊钧看着徐贞明,略显无奈,这是给徐贞明邀功的一本奏疏,的确是他这个皇帝授意的,宝岐司,专事农桑研究,包括了农具、肥料、农务、四时、植保、畜牧、以及番夷作物改良等等内容。

但是这能开口说是皇帝授意的吗?!

就不能说是自己写的吗?!

徐贞明这句话是慎重考虑过的,善名归己、恶名归上,贵己自私,这种事徐贞明做不出来,既然是陛下的主意,那自然说明好,日后无论谁承了这份恩情,都是承陛下恩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朕真的不务正业 最新章节第七十六章 瘦徐家,以肥天下,网址:https://www.xbqg9.net/46/4685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