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引领潮流(1/2)
作品:《国潮1980》可要不怎么说宁卫民不是一般人呢?>
看似无解的问题,到了宁卫民的手里,偏偏就能很完美的获得解决。>
根本没有坐等夏季过去,他就做了主动出击。>
并且非常成功通过自己的设计和二次加工,对这批灯芯绒女裤做出迎合潮流与季节的修改。>
不是这种质地的长裤不合季节吗?>
那把长裤改成短裤就行了啊。>
不是颜色黯淡,款色老土吗?>
没关系,照着改裙子的套路故技重施,增加点艳丽的颜色和适当修饰就好了。>
比如说先给腰头一圈和裤兜边上都镶一条彩色牙子。>
再给裤腿也加上颜色艳丽的衬布,如水粉,果绿,桔红这些颜色……>
然后把裤腿两边缝上口子,再在砸好边的裤脚两边钉上个扣绊。>
这样穿的时候把裤脚翻起来,再系上扣子,就时髦多了。>
虽然这种款,再几十年后纯属常见。>
但这个年代绝对堪称颠覆性的款式创新了。>
至于剪裁下来的裤腿儿也别糟蹋了,正好拿来做包用了。>
同样的路数,加艳色的布当衬托,再加底子、书包带儿,加拉锁和扣绊、扣子。>
一个质朴大方又漂亮的条绒单挎女包就出炉了。>
等于一件儿商品变成了两件儿。>
而工人的收入,缝纫社的抽成连同加工辅料算在其中。>
两件商品的总成本因此上浮了一块六毛钱,变成了十一块六毛。>
但与之相比,宁卫民的批发价可更是敢开牙。>
他不但要求必须一条短裤搭一个包走货,而且两样东西,价钱直接涨到了十七块钱了。>
说句心里话,这样的条件在个体户的眼里,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因为短裤毕竟不能跟长裤比啊,售价就得低一半。>
根据条绒长裤在商店一般十八九元,二十一二的售价,短裤能卖到十元就差不多了。>
而市面上一般的女包,除了真皮材质的之外,价格都不算贵。>
人造革的基本在六七块,帆布的、花格布的就更便宜了,三四块而已。>
就宁卫民改造出来的这两样灯芯绒产品,绝对是缝纫社开张以来批发价最贵的东西了。>
这样的货,谁接手里也是心里没底。>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样式确实不错,看着挺吸引人。>
属于市场绝无仅有的东西。>
应该还不至于完全卖不出去。>
总会有把追时髦当成第一生存意义的姑娘,愿意为了比别人特殊一点付出更多的代价。>
所有几乎所有个体户接货,都是十几、二十几套的拿来试试。>
相对连衣裙上百条,几百条的争抢,就要谨慎多了。>
拿货最多的一个人就是箭楼底下摆摊儿的“赵小六”,五十套。>
这还是因为他是靠居委会大妈最早挣钱的人,不能不捧场,才多要了点。>
可事实上,他们每一个人,都大大低估了新颖款式服装对人们的诱惑力了。>
说白了,因为之前我们国人在这方面压制太久了,必然有一种反传统的渴望。>
这也就导致在大家睁开朦胧睡眼看世界的初期,越是夸张,越是与众不同的款式越受人喜欢和追捧。>
事实上,从八十年代起,任何一种服装的兴起,都是由材质、款式的反传统来带动的。>
比如喇叭裤、蝙蝠衫、牛仔裤,无论色泽、款式、质地,稍微新颖一点。>
只要有人穿戴,便能如旋风一样迅速流行开。>
说白了,人们追求标新立异的特征,实际上还要放在人们盲目随大流之前。>
正是这既矛盾,又互相紧密联系的两点,构成了这年代独有的服装消费特征。>
结果恰恰就因为在市场上独一无二。>
恰恰就因为年轻女性对服装款式是最敏感的群体。>
宁卫民这次做出的两样东西,反而让人眼前一亮,更难以放开手了。>
居然一上市,就成了爆款,拿到货摊上没用多久就销售一空。>
那些年轻的姑娘们,根本抵御不了这样新鲜感的诱惑。>
她们哪怕皱着眉头,也会慷慨解囊。>
一条短裤卖出相当于长裤的钱并不新鲜。>
一个女包也能买出七八块来,甚至可能更高都会有人要。>
因为好些个体户,都在出手最后一件商品时,亲眼目睹了两个姑娘不互相让的争夺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潮1980 最新章节第三百六十五章 引领潮流,网址:https://www.xbqg9.net/47/4738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