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六章 武吃(1/4)
作品:《国潮1980》敢情这种架上铁炙子的烤肉啊,才是最地道的京城烧烤呢。>
按康术德的话说,吃烤肉,原本是源于塞外猎人的一种野食,最是简便不过。>
尤其我们国家是多民族国家。>
蒙、满、维,这些游牧民族其实都有烤肉。>
为什么?>
简便哪。>
恨不得打点野味,杀个牲畜。>
几个人再弄个铁叉子、树枝子,穿上肉,烧着了一堆火,就能得吃。>
不过京城的烤肉,却和这种比较原生态的烤肉有点不一样,因为那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早已经脱胎换骨,入了京籍。>
区别在哪儿呢?>
就在于真正的“烤”,是明火直接与食材接触的。>
而京城的烧烤,火和食材之间还有个铁炙子呢。>
严格说来,这种特殊的烹饪之法,其实不能叫做“烤肉”,而是应该叫做“炙肉”才对。>
要知道,满、回、因为和汉族文明融合时间较长。>
他们各族的民族食品中,炙的食品已经逐渐多过于烤的食品。>
所以京城的铁炙子烤肉是个杂拼的吃法。>
用的原料是来自于蒙古大草原的牛羊肉,烹饪法和调料,却是满、回、汉三族的结合。>
甚至京城里,人尽皆知的那道名菜“葱爆羊肉”,就是从铁炙子烤羊肉中衍生出来的。>
像旧日京城的“烤肉三杰”——烤肉季、烤肉宛、烤肉王,无不是这个模式的。>
具体说来,除了有个烧松柴的炉子,上面架着个“铁炙子”,佐料也极具京城的特色。>
那是用高酱油,南绍酒、香菜段儿、姜蒜末儿,搅拌均匀了大葱,腌好的肉,再烤吃的。>
还别看这种吃法糙,铁炙子油呼呼的,黑不溜秋,看哪没哪儿。>
可一烤之下,妙处立显。>
如果这铁炙子是常年用的,那根本不用放肉,点着火一烧,就有香味飘出来。>
要是能有松枝柏木当燃料就更妙了。>
不但烟少,而且这种松柏香在烤肉的过程里能通过铁炙子的缝隙融入肉中,堪称世间绝味。>
为什么张师傅爱用松枝柏木熏肠?>
为什么艾师傅爱用松枝柏木烤鸡?>
全是一样的道理。>
至于滋味上的优势,京城的铁炙子烤肉取的是个鲜嫩,有效避免了明火烤肉外老里生的问题。>
选肉全是牛羊的精华部分,什么上脑、大三岔、小三岔、黄瓜条,再用刀工片薄的。>
有多嫩呢?说是赛豆腐都不为过。>
过去曾有人请齐白石去吃烤肉季。>
已经上了年岁的齐白石还质疑呢,“我这把子岁数,能嚼得动吗?”>
没想到那人就乐了,说“正因为您嚼得动,才请您去呢。”>
结果一吃果然鲜嫩可口,一高兴,齐白石还给烤肉季留了字。>
而且还别看天儿凉,像今儿这天,中午太阳底下还冷飕飕,一样冻得人直打逮逮。>
但说实话,其实这么吃起来根本不冷,只是看着冷而已。>
原本烤肉吃下肚儿就性热,而且这炉子底下烧着挺旺的火。>
火苗子顺着“炙子”的孔儿,蹿出老高,还带着滋滋拉拉的响声。>
再冷的寒冬腊月,围着这样的火,这人的面前就先不冷了。>
何况这吃烤肉也有特殊的姿势。>
看手里这两根筷子,又粗又长,两根小通条似的,和火筷子差不多。>
连湖南的大筷子,都应退避三舍。>
再看炉子旁边,都放着长板凳,这可不是让人坐的,而是吃烤肉放脚的地方。>
为什么呀?>
是因为吃烤肉的正确姿势,其实是一只脚站在地下,一只脚放在板凳上。>
然后用手里的“箭竹”筷子去夹铁炙子上的肉。>
这叫围着火炉,抬着腿吃。>
屁股不落坐,底下自然就不冷啊。>
如果能喝酒的,再一只手端一小茶碗烧刀子。>
这要不给你吃得脖领的扣儿全解开,袖口儿卷得高高的,哪算怪了。>
等到真正酒足饭饱,一摘帽子,毛巾一擦大光头,能顺着脑袋往上冒白气儿!>
也别嫌这模样丑,不体面,难登大雅之堂。>
说白了,干什么,吆喝什么。>
吃烤肉,本身就不是文明饮食,那就是糙老爷们的“武吃”。>
尤其是在户外吃烤肉,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潮1980 最新章节第五百九十六章 武吃,网址:https://www.xbqg9.net/47/47380/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