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富人区(1/2)
作品:《国潮1980》很显然,在东四四条五号院的交易上,宁卫民因为灵魂与时代脱节,又闹出了笑话。>
他真是怎么也没想到,这年头连楼房的承租权都能买个一两千块一间房,平房的产权居然能贱到这个地步。>
可这偏偏还就是事实。>
在去看房的路上,宁卫民是通过跟吕所长有一搭无一搭的闲聊,大致搞明白这里面的情况。>
敢情私房政策,由于国家才刚放开很短的时间。>
所以为严防私房主借房取利,管控措施难免有些过度。>
按照国家现行给房屋评价办法,指定的交易价格确实存在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悖的情况。>
城区房屋价格交易水平,比房屋实际建筑成本约低百分之五十以上。>
甚至连买方和房主达成共识,私下里多给房主些钱都不行。>
这种行为如果被房管部门发现了,那不光要罚款,而且房产交易也会作废的。>
再加上一个租户难以腾退的问题,始终让人头疼难解。>
这就导致真正负责私房产权交易的房管所门口一片冷清。>
当下压根没有人能够从这种交易中经手赚钱的。>
相反,还别看公房交易是法律盲点,也不受法律保护。>
但因为这种交易过程是透明的,一手钱一手房。>
还可以由着人开价,且不存在租户不走的问题。>
反倒是换房站门口,天天惦记怎么倒卖公房的人成群成堆。>
这就是市场的选择,利益使然啊。>
看似不可思议,实则顺理成章。>
另外也得说,老太太要卖的这房子是真不错。>
各方各面,都远比宁卫民想象中还要好很多。>
甚至还没亲眼看见房,宁卫民只是把车一开进四条的胡同,就明显感受到了这里房子的不同因为胡同和胡同也是不一样的。>
在建国之后,因为人口迁徙,城建需要等实际问题。>
京城大部分的胡同或多或少都因为加盖厕所和电线杆,有人工拆建、改造、修缮的痕迹。>
尤其是作为应急措施,政府还一度鼓励过见缝插针的自建房,以及通过“接、推、扩”工程,增加原有住房面积的举动。>
对于胡同的原貌影响和破坏更大。>
像马家花园所在地的魏佳胡同还算好的呢。>
可原有笔直的胡同,也因此路面距离缩小,过去胡同的老树都被砍掉了。>
电线杆和厕所的安置完全是凌乱无章的。>
其他的地方就更别提了。>
越是居住人口多的胡同,街面就越发凌乱,墙面就越发显得破败。>
因为好多居民家里没地儿,都爱把用不上的杂物摆在外面。>
街面上的墙体因为走来过往的人多,破损程度自然就严重。>
这都是现实生活的客观条件使然。>
可反过来,过去高门大户集中聚居的地方却不大一样。>
要知道,本身在解放前,这些府门,或是宅门,就修好了自家的厕所。>
用电设施也是铺设好的。>
而且到了解放后,这样的房子,也是大机关、大单位入驻。>
以及高级干部、社会名流搬家进来的情况较多。>
因此像这样的地区,不但依然保持了富人区人口低密度的特性,也更能够得到房管部门充分关照。>
所以无论胡同风貌,还是在胡同中存在的大量四合院建筑都基本保持没变。>
而全长七百二十六米,宽七米,形成于元代的东四四条,恰恰就是这样遍布着高门大户的一条胡同。>
这里的古槐共有二十六棵,全部为百年以上。>
精美的门楼一座挨一座,足以显示出这些宅邸过去都不是一般的人家。>
比如说胡同西部的八十三号院,至今还完好的保留着明清的造币机构,户部宝泉局的东作厂。>
而八十五号那座完整的四合院,据吕所长说,当初就是户部宝泉局东作厂总监管的住宅。>
八十六号的那二层小楼,属于过去“恒昌瑞记”洋行。>
虽然颜色素净,如今已经成为了普通人随意进出的东四旅馆。>
但石木混用结构和中西合璧的造型非常独特。>
一看这建筑就是晚晴民国时期的大商家斥巨资所建。>
至于这条胡同的南侧门牌虽然不多,且门户不大,但也不是普通人家。>
大多都是“三条”那些大宅院的后门。>
比如说过去江南粮道英朴宅邸的后花园就在其中的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国潮1980 最新章节第六百一十五章 富人区,网址:https://www.xbqg9.net/47/47380/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