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三章 问题(2/3)
作品:《清末英雄》国家以后走什么道路,现在就要确定下来,不然我们现在宣称的和以后实行的完全不同,那不是授人以柄吗?
以理论观之,国家社会主义和美式民主自由完全不通。既然不通,那我们该如何宣传?是宣扬民主自由好。还是宣扬国家社会主义好?以后真的把复兴会挤出了政台,我们到底谁上台啊?我知道贵派在政府内部颇有影响力。在君兄之前不就是土部矿业司的司吗?可现在不同了,正所谓‘一等贵族二等商,三等士绅四等官’,如今已不是再是官员的时代了;而任公虽然在野,可在士绅当中名望犹存,贵我两派合作,这到底是谁帮谁啊?”
“士林,你们这是何意?”作为中间人,丁江被张东荪的发言震惊。不想两兄弟打雁,雁还没打下来兄弟俩就吵了起来。
“我们并无他意。”张东荪既然把话说得这个程度,张君励不得不表态,“只是两派联合我看就不必了。若在某些时候配合帮腔,那还是可以的。”
“这也是任公的意思?”胡适没想到事情会是这个结果,微微有些失望。
“任公…现在一心教,对政治不再有兴趣。”作为弟子,张君励完全知道恩师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但胡适等人都是外人。岂能将党内的秘密告之。
“真的?”胡适笑。以他来看,至戊戌起,中国有一半事情是梁启超捣腾起来的,只是可笑的是。一心想成为国师的梁启超仅仅陪了末代帝王光绪数年,而后还是被抛弃。新朝开国后梁启超不但未曾收敛,反而越闹越凶。联日复辟、护宪运动、云南叛乱,那件事情他没参合?现在居然说对政治不再有兴趣。骗小孩吗?
“当然是真的。”张君励认真说道。“适之不也在燕京大任教吗,你问不问政治?”
“我虽在燕京大任教。可部和礼部那些腐朽之人却越来越不能容我。”胡适道。“士林兄,对于我们这些明白民主自由真谛之人,困于党派之见而不能团结一心,怕最后只能被这个逾来逾黑暗的社会所吞没。请你转告任公,胡适在等他!”
胡适说完张君励深深的看了他一眼,而后便起身告辞了,这让拉人前来的丁江很是尴尬,他本以为大家是能谈成的。
“在君,不必懊恼,终有一天任公会想通的。”胡适不愧是好好先生,随着国教的确立、宗族法的颁布,国内保守封建力量大盛,他其实很希望能和梁启超联合,但却不能。
“我看他永远也不会想通。”丁江无比失望的道。
“为什么?他们以后想干什么?”胡适看着他,感觉他应该知道些什么。
“据我猜测,任公很可能想转回广州。”丁江道。说罢又觉得词不达意,再道:“也不是回广州,而是将注意力转向各省。现在国有公司已经补偿完了,稽疑院的席位也分完了。各省士绅对复兴会即便有关系,那也仅仅是感谢而已,若是以后发生什么冲突,说不定就会分裂几个小党出来,只要等达到三十票,那入稽疑院依旧是有望的。”
以当下重地方而虚中央的政治格局,不向中央向地方,确实是一个办法。胡适点头之际,丁江再道:“再有可能就是军事上任公也可能发力,他的生蒋百里和蔡松坡一样,是日本陆军士官校毕业……”
“什么!”听丁江提到了军事,胡适无比惊讶,“他们想干什么?他们就不怕诛族吗?”
伴随着国内全面‘野蛮化’,中华法律也做了全面修订,其中差别最大的就是法律主体做了更改,治外法权也又开始出现。对国民,法律是以户为主体,一人犯法全家有罪,而宗族因为是一个大户口,所以一人犯法,全族有罪;而对在华的洋人洋商们,则不得不以个人为法律主体量刑。
‘诛族’这个概念就是那些反对‘变法’的明人士在报纸上提出来的,但赞同‘诛族’的人却是一些大族族,他们在报纸讽刺那些明人士是吃饱了撑的,自己不是宗族还管宗族的事情。
如此‘恶法’,当然被廷尉府内外的明人士齐齐反对,大理寺九个最高大法官不得不就此展开达一年多时间的辩论,到最后还是数据说话赞成‘诛族’的许世英等人,用三千五百多个案例证明。对涉及宗族的犯罪,仅仅处罚个人是毫无作用的。因为在宗族或类似宗族的会道门内。底层是非常容易被上层人物胁迫犯罪,而这些人的犯罪所得却是他难以享受的。因此,对这种性质的犯罪唯一有效的处罚措施,就是抛弃西洋以个人为基础的法律主体,继续实行中华旧有的、以户为基础的法律主体。
为了避免误伤,对以户为法律主体的修正有二:如果有人一出生就在一个犯罪家庭内,那么他有权在到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无理由申请分户,财产则按宗族管理法的规定分割单独出户的结果往往是身无分,但这最少使其规避了‘诛族’的法律险。因此,是靠家族荫护同时承担家族责任。还是规避责任自己白手成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样,如果族中有人惯于偷盗却屡教不改,那族亦可将此人驱逐出户,以免连累全族。
虽然在明人士和西化分子看来,这种‘一人犯法,全族有罪’是腐朽、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清末英雄 最新章节壬卷 家与国 第六十三章 问题,网址:https://www.xbqg9.net/5/5475/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