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国情所致(2/3)
作品:《官面浮出》统治的一个工具而已。
孔子的思想,实践证明它的确能达到一个治国以礼,为政以德效果。并非是孔子的思想有什么根本的错误,但是如果要把孔子的思想用来去愚化人民的工具就错了,我们世世代代都在学习孔子思想的内容,周而复始的转着圈,每个人从小学起,都是在不断重复着上一代,上上一代所学的知识。
洪秀全造反,父亲学了没用,儿子也得全力以赴的学,都在重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智慧。其实,人的大脑资源是有限的,每个人都应该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天才,本该是善于想象的、放飞梦想的年纪,为了所谓的考核教育,让你必须拿出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学、去背那些无用的东西,整个扼杀了无数代具有创造力的人,废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才。
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果说,我们能改革一下学习的方式,让上一代学过没用的东西作为一个平台,然后让下一代在这个平台的基础上再往高的学,往深的学,不要再让孩子们坐在现代化的飞机上,口中在背诵着孔老先生在马车上感悟到的,之乎者也。让他们的思想直接从孔子的思想高度向外求,向外发展,让他们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直接去思考老子是如何写出道德经的,思考一下道德经以外还会有什么经,为何总是要等到西方列强的炮弹敲开了这个文明古国的大‘门’时,才去发出老祖先的火‘药’发明原来还可以这样玩的感叹?
其实,往深的想一想,不是我们华夏人不聪明,而是这种早已腐朽的教育模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残害和扼杀了一代又一代的天才。难道,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就真的没有了人才了吗?答案显然不是的。
很可惜,这就是我们两千多年以来,学习孔子思想的根本错误。没有学习为政以德,却强化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遵守了教化,失去了问责的权利。其实,孔子的思想在今天还该学,但是,只能把它当成一‘门’学科,而不可把它当成做人的全部,凡事都要拿那些条条框框去束缚人们的思想,机械的照搬套用。
这就是我们应该去思考,为什么儒家思想流传了2000多年,至今还没有从思想上再有新的突破的原因,莫非我们还在等待下一次用思想炮弹敲开中国大‘门’时再发出惊讶的感叹么?
有人说:老师,是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一味的把知识向你灌输的人。大师,是打开你的心灵看看你需要什么就给你教会什么的人。我很同意,也理解,使我明白了,为什么在中国从事教学育人的人只叫老师,而不叫大师。
也更明白,诺贝尔奖迟迟不肯光顾中国的原因。我们的教育体制如此,一代代的如此,知识的教化都是用一个模子拓出来的。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们的专家会给你带来三个答案,就拿该不该锻炼来说吧,一种专家说法是:早晨空气好,人休息了一天应该早上锻炼。
另一种专家说:人休息了一天,心脏的负荷相对的休息了,早晨锻炼可能突然加大心脏的负荷,经过一天的工作心脏可以适应,所以要想锻炼还是在晚上为好。还有一种专家说,人就像汽车,工作繁忙了一天,心脏等各个器官都高速运转了一天,还是不锻炼为好,就像再好的汽车,你一年让他跑20万公里两年就会报废的。
三种答案,都很有道理。看看,不是我们没有专家,而是专家太多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上,我们学了很多有道理和知识,但越是学会了这些知识,就越会让我们感到‘迷’茫。
仅仅是一个锻炼不锻炼的问题就会让你无所适从,哪里还有心事搞发明、搞创新呢?因为我们的体制就只教育出了,西游记可以从拍三遍,红楼梦拍一次还不够,还要投巨资再拍的,这些盲目挖掘古文化资源的艺术家,‘浪’费了那么多人力财力还引以为荣的人,却没有多少人敢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拍世界未来的片子。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只教育了向深挖,向下挖的人,没有人敢去挑战、去尝试,向外思考,向外开拓因为前者有参考,后者没依据。也难怪,我们的老祖先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就发明了火‘药’,此后,我们就一直引以为荣,把它作为炫耀的资本,夜郎自大的认为我们已是非常强大的,直到一千三百多年后,西方列强用炮弹敲开中国的大‘门’时,我们才半梦半醒的知道,原来老祖先发明的这玩意,不光能做炮仗玩,而且还可以做炮弹玩。才会理解为什么华夏一个仿制大国、侵权大国的声誉。因为我们所学的专业本来就不这是发明创造,开拓创新,而是有章可循,循规蹈矩。
这种体制模式,教育出的结果只有一个,‘迷’茫。就是很多人学了一辈子,至今还没有‘弄’明白该不该锻炼的事情的这个结果。想来想去还是身体要紧,哪里还有时间搞那些无聊的创新发明呢?推动人类进步的事情就让那些看见什么都惊奇,一点也不稳重的“黄‘毛’子”去做吧。再说,那么点奖金,在我们地大物博的华夏,也算不了什么?再说,那么点钱能让我们的官员吃几次鲍鱼呢?
此时,不得不感慨,幸亏汽车、火车、飞机不是在华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官面浮出 最新章节第233章 国情所致,网址:https://www.xbqg9.net/6/691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