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导师(1/2)
作品:《极品点子王》春柳社的活动室里,被马岩搞了那么一下子,气氛显得有些压抑。可活动室外,却人声鼎沸,像是赶大集一般。
原来,在于宁、梁小燕和那些从218宿舍跑出去的女生们奔走相告下,大刊物主编来校园为夏荷社举办讲座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华京大的校园。
此时,华国的新时期开始了,随着高考的恢复和国家对化知识、专业人才的重视,希望自成才的人,越来越多。
和赵海前世新时期刚开始时一样,和外语,成了社会两大热点。爱好者和米语爱好者,如过江之鲫,随处可见。在中和大校园里,这两方面的人,就更多了。
刚刚加入夏荷社的同和春柳社的同,一些虽然爱好、但还没加入这两个社团的同,或者爱诗歌散的同,都纷纷朝春柳社的活动室涌来。
活动室显然容纳不了数百个生。杨校出门看了看挤在门口的人群,大手一挥,又带领大家去了华系的101教室。
101教室,不但是华系最大的教室,而且,在全校各院、各系中,也属于极少数的大教室之一。
这个宽五十米,一百米的教室,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中型的电影院。
一米高的形讲台下,是一排比一排略高的椅。每张椅,可坐六人。椅后背,镶着一条窄木板。正好可供后排的同放书本和写笔记。
赵海和张康、赵向前因为是社的创办者和正副社。所以在宋之佳的邀请下。他们三人有幸和杨伟、郑洁、宋之佳、杨志强一起,坐在了讲台上。
杨伟和郑洁两位新老校亲自参加这个讲座,也自然提高了它的规格。待杨伟简单地作了开场白之后,宋之佳开讲,能够容纳三百人的101教室,就座无虚席了。
上百个晚到的同,站在通道里,挤在大门入口处。甚至趴在窗户外,更使这场杨伟临时起意搞的讲座,显得分外火爆。
而坐在讲台上的赵海、张康、赵向前,也跟着水涨船高,知名度越发达到了一个新高点。
宋之佳主讲的作家励志故事,因为所提到的作家,都是此时华国知名的中青年作家,所以,更能激发出教室内外同们的兴趣。
随着宋之佳时而幽默、时而肃然的讲述,听课的同。不断地发出一阵阵笑声和一声声感叹。
立志创作、甘愿承受成功之前的寂寞、奋勇攀登坛高峰的信念,就那么一点点地深入到了听课的同心中。
杨志强的课。就像是老师和生在课堂上啦家常。
他首先介绍了《黄土》的内部结构情况,从社到主编,再到责任编辑,从编辑到诗歌、散编辑,再到美术编辑,从后勤到发行等等,一一道来。
这样的介绍,让那座遥远的殿堂,慢慢地展现在了数百名爱好者的眼前,使它变得清晰,变得有些亲切了。
接着,杨志强就以《黄土》为例子,现身说法,详细讲了应该如何朝刊物编辑部投稿等等。
要用标准稿纸啦——字迹要工整清楚啦——尽量减少错别字啦——信封上的地址和名称要核对正确啦——三个月不见退稿信,才可以朝别的刊物投寄了等等,等等。
最后,杨志强讲了一些写作技巧。
虽然杨志强讲的那些东西,大多散见于指导写作的书籍和章中,但他作为一名编辑,不时地举一些他编发的为例子来对照讲解,这便增加了新意,从而受到了听课同的热烈欢迎。
让大家更感兴趣的是,杨志强在讲课中,还多次提到了赵海的《班主任》和《伤痕》这两篇。
的作者和责任编辑就在面前,同们如临其境,对创作的认识,无形中更上了一层楼。
讲座临近结束,当宋之佳宣布说,同们还有什么创作方面的问题,可以向他和杨主编提问时,教室里,举起了一片手臂。
近四个小时的讲座,在不断的笑声和鼓掌声中结束了。数百名同,意犹未尽,他们站在101教室内外,热烈地讨论着刚刚听到的课。
其中,有好多老生,因为听课入了迷,竟然把下午要上的课给忘记了,成了未请假而翘课者。
即时性的讲座结束后,趁着宋之佳和杨志强还没离开101教室的时候,赵海把随身带着的《枫》、《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致橡树》三篇稿子拿了出来。
他双手递给杨志强说:“杨老师,这是我们社成立后创作的第一批作品,请您带回编辑部,给看一看,指点一下,好吗?”
杨志强接过稿子,习惯性地翻了翻,浏览了几眼,然后,满脸震惊地问赵海道:“赵海,这两篇和这首诗,都是你写的?”
赵海摇摇头说:“不是。《枫》是张康写的,《致橡树》是赵向前写的,那篇《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是我们校华系二年级的一个叫于宁的姐写的。”
“啊?!这——这分别是三个人写的?!”杨志强脸上的震惊之色,更加浓重了!
杨志强把三篇稿子递到身旁的宋之佳手上,急切地说:“主编,你读读,大致读读赵海带来的这三篇稿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极品点子王 最新章节第二百四十五章 导师,网址:https://www.xbqg9.net/7/722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