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第一笔生意,改造小院(1/2)
作品:《四合院:饶命!我许大茂愿养全院》一听现在分家,闫富贵一拍桌子,道:“分个屁!我还活着,你们两个孽子就敢分我的房?你们俩问过我了吗?在人家老刘家酒席上,你们来要给我分家!”>
闫解成没见过老爹发这么大的火,赶紧解释道:>
“爸,你不是让我们精打细算吗?亲兄弟明算账也是你说的啊!房子这么大的事情,能不算清楚一点?”>
闫解放更不要脸,道:“行吧,那咱们回家再分。”>
闫富贵气的没话说了,俩儿子都是他禽兽教育出来的结果,反噬自身也是活该。>
许大茂道:“我倒有个好主意。咱们把房子扩建一下,不就得了?我们建筑合作社可以帮你们改造!”>
闫家父子全都赞成,就是不知道得花多少钱。>
许大茂也没底,而且涉及安全问题。这时代技术水平怎么样,他自己也没谱,拿自己家做实验,实在太危险了,还是先找个没人的小院练练手吧!>
自己的屋子原来25平米,翻建完了起码能有50平米,这不就相当于多一倍吗?>
那时候房契上可没有平米数,那是后来才加上的,所以现在多盖,到时候换成房本的时候,规划局自然按加盖后的实际面积算了!>
这相当于凭空把财富翻番啊!>
嗯,这就当自己第一个项目吧!>
许大茂手头有80万,他拿着这些钱准备大干一场。>
当然得经过娄晓娥和李秋白同意,毕竟所有的钱都是从她们家里掏出来的。>
到底上那里找房呢?>
农村的集体土地,到穿越时还都是小产权,最好不要考虑。>
所以要么是选城里的既有住宅,要么考虑和工厂企业合作,拿地比较容易。>
显然,最容易的还是四合院。>
虽然四合院很贵,但怎么也贵不过一栋楼房啊!>
因此,许大茂带着娄晓娥,在城里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寻找合适的目标。>
60年代,城里还是有很多私人四合院的,许大茂决定收购一批,然后进行翻修,卖给南洋华侨。>
这个时代虽然国内不准买卖,但也有很多华侨不受限制。>
许大茂决定把他们发展为自己的第一批客户。>
说干就干,许大茂去了房管局,问有没有要卖四合院的。>
很快,房管局便给他联系了一家,他们正准备搬到外国,急需现金,于是他以1万5千元的价格,买下了这个5间房的小院。>
这个小院的房子无法和电视剧里的相比,每间房子也就20平米不到,其实户内总共也就不到100平米。>
院子里挖了个旱厕,条件很差,又脏又臭,几天不掏粪味道就能散出来。>
厨房也很糟糕,就是个漏雨的竹竿棚子。>
更重要的是没有土暖气,冬天得挤在火炉旁烤火。>
许大茂决定,在四合院扩大的同时,把以上问题廍解决。。>
燕京地质情况很好,地下水位不高,适合加挖地下室、>
四合院是坡屋顶,虽然屋檐三米多高,不算太高,但屋脊很高。>
因此,完全可以把地上部分改成两层楼,只是每层层高都低一些就好了。>
许大茂观察了一下,要是首层层高弄个两米九,二层层高弄个两米四,合起来就是五米高,应该不会遮挡邻居家的阳光。>
连接屋子的游廊,可以全都可以砌上墙,也改做房间使用。>
再装上现代化的设施,找个合适的买主,一定可以卖给好价钱。>
说干就干,许大茂的建筑合作社从轧钢建设,调来了一只施工队。>
作为土木老哥,许大茂亲自画了个设计方案。>
他长期在燕京从事施工工作,按照经验,现有房屋直接加盖二层基本没有问题。>
他从厂里调来8顿汽车吊,就是从燕钢建设那里敲诈而来的那辆,将这个四合院的房屋揭了顶盖,然后扣上从燕京预制板厂买来的楼板。>
接着,施工队开始在其上砌筑二层墙体,最后再扣上同样是预制的屋顶板。>
反正燕京没多大水,许大茂叫防水队过来,作了这个时代常见的二毡三油防水层。>
为节能环保,许大茂还花大价钱,额外作了塑料泡沫板保温层。>
当然门窗也要全部替换一遍。>
保温隔热主要靠空气层,这个时代市场上只有木质单层玻璃窗,很容易形成冷桥效应。>
其实木窗除了漏风以外,倒是比现在的塑钢门窗不差,而轧钢厂的工艺也做不出塑钢门窗来,所以许大茂就没有搞特殊化,只是别出心裁地做了带纱窗的双玻木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合院:饶命!我许大茂愿养全院 最新章节第253章 第一笔生意,改造小院,网址:https://www.xbqg9.net/8/8899/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