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血债(1/3)

作品:《抗日武功团

赵启明和张菊一前一后往家走。他们怕再遇到日本兵措手不及,就走得非常缓慢和心。他们尽量避开走大路,而尽量走玉米地或地间的田埂。他们越往回走就越听到嘈杂的狗叫声。狗叫声越来越明朗了,几乎是叫作一团糟。赵启明心里犯疑了,从来也没有听到这么多的狗集体狂吠啊?张菊也犯了疑,莫非是日本人进了村惹得狗见生人叫嚷不止?赵启明放慢了脚步对张菊:“村里的狗这么乱叫,估计是村里有事了。”张菊:“我也是这么想,我估计是日本人进村了。”赵启明:“得对,去几个生人狗不会这么惨叫,是生客主人也把狗唤住了,这么多狗叫个不停,那就证明是有很多的生人在那里不走。”张菊:“我们村从来也没有大堆的生人来,再这大早有哪家的客来呢,这就只有日本人来犯村作乱了。”赵启明:“那我们就得注意了,慢慢走,先到瓦瓷堆上去瞄瞄村里。”

瓦瓷堆是一个大土堆子,堆得像一座山,是这片河谷地中的制高点。不知在什么年代,这片河谷里烧过砖瓦和瓷器,废弃的东西就丢在一起,年积世累就形成了一座山了。山上不长树,只长草。因草的生命力强,只要有点点尘土就能生长,而瓦瓷堆上就只有被风吹上去的一层层尘土,倒适合一年一度的野草生长。如今正是夏天,野草相当地高,几乎到人的肩膀。有些野兔也喜欢来这里安家,野草中可以遮蔽,瓦砾下可以打洞,河谷里有吃的喝的,是天然的繁衍生活的好地方。赵启明和张菊东张西望地来到瓦瓷堆,从齐腰深的草中爬到堆顶,探出头向村里张望,一霎时就双双惊呆了。

村子被日本兵包围了。村前的大坪地上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那个大坪原是全村人晒面条的地方,有竹桩挂竹杆,竹杆上挂面条,面条上晒太阳,太阳晒出来的面条又软又香。现在竹杆子都被丢到坪外来了,有些竹杆上还挂着面条,被丢得横竖不齐乱糟糟。戴着吊耳帽的日本兵把全场围得水泄不通,枪上的剌刀在阳光下泛白发亮。有一个日本兵站在一堆土砖上,腰间吊着长长的指挥刀,还斜插着一把匕首一把手枪。

赵启明立即意识到,不好,村里要出大事了。张菊也意识到不好,日本人围村杀人的事已听有多起了,面条村只怕要遭殃了。赵启明对张菊:“别暴露,日本人有枪,一枪就把我们打死了。”张菊:“我现在可不想死了,我要留下命来报仇杀日本人的。”赵启明:“这就是了,我们先要保住命,才好向日本人报仇雪恨。”张菊:“日本人这么多,如果日本人来了你就逃,逃掉了以后见他们少了再杀他们。”赵启明:“那我们要一块儿逃。”张菊:“我跑不过你,你不要管我。”赵启明:“要死我们都死在一起。”张菊立时就怒了。她愤怒:“蠢猪,死一个好还是死两个好,你也死了,谁为我报仇啊?”这是张菊第一次骂丈夫。赵启明也感到张菊的愤怒了,他感到只一早上妻子就变了,变得有主见有愤怒了。张菊又:“你如果要和我一起死,那我到阴间做鬼也不会理你,你这个人真是让我不省心!”

赵启明见妻子果然生气了,这生气之中也是要自己不要死好报仇,就温和地对妻子:“你别生气了,我答应你,我保住我的命就是了。”张菊:“不光要保住命,还要活得好好的,活得好好的才好报仇,把日本人的卵子剐下来示众。”当地人所的“卵子”就是生殖器。赵启明正在注意村里鬼子的动静,一时来不及答话。张菊狠声问:“记住了吗?”赵启明:“记住了。”张菊问:“记住了什么?”赵启明:“好好活着,把日本人的卵子剐下来示众。”张菊:“你到就要做到!”又问:“做得到吗?”赵启明想起日本人**的那一幕,他也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他坚定:“做得到!”张菊:“我死也放心了!”赵启明:“还是不死的好。”张菊恢复了原来的理智,:“能不死就绝不死,我还要协助你报仇呢!”

这时那个日本军官在土砖上挥着杀人刀。这个日本军官就是岛向矢。岛向矢正对一个翻译官在叽哩哇啦地话。完了,翻译官就对全村人:“大家不要怕,皇军昨晚在这儿丢了一船面粉,那是皇军的军粮,皇军来这儿吃玉米,吃不惯吃不下,都眼睁睁地巴望那船面粉呢,昨晚被你们面条村的人抢了,还杀死了五个运送的皇军,皇军现在要你们把面粉交出来,只要你们把面粉交出来,就没事了。”

原来是日本人昨晚在湘江里被人抢了一船面粉,日本人认为是面条村的人劫了,一清早就到面条村来寻衅闹事了。全村人一阵躁动,日本人拿剌刀对准边上的人的胸膛。那个翻译官又:“啊,皇军的忍耐是相当有限度的。”人群中没有人话。大家都没有去劫那船面粉,叫大家什么呢?翻译官又:“皇军了,只要交出面粉,既往不咎。”人群中也没有哪一个人交得出面粉,大家压根儿就没有见过那船面粉啊。翻译官又:“皇军了,有谁知道是谁劫的就出来,皇军赏他一袋面粉。”没有人来领这个赏,因为没有人知道是谁劫了那船面粉。

这时,岛向矢又叽哩哇啦地把翻译官叫到身边,又叽哩哇啦地了一通话。翻译官听了,脸色都变了。翻译官走向人群,对大家大声:“皇军了,你们再不,那就把你们用晒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抗日武功团 最新章节第62章 血债,网址:https://www.xbqg9.net/1/12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