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陈独秀黯然谢幕 新桂系迫蒋下野(4/5)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必会趁机南下,自己则首当其冲;因此,也欲“力促‘宁、汉’言和”,以便可合力对付“奉张”。
于是,他《致电》汪精卫,在转达李宗仁之意后,力陈:“‘宁、汉’双方应保障政治,防止阋墙。”
果然,汪精卫听取了冯玉祥之言,《致电》李宗仁,表示:“‘宁、汉’之间的一切个人或机构问题,均可召开‘四中全会’予以解决。”其言下之意则是,“宁、汉”合作可以,但蒋介石必须“下野”。
就这样,汪精卫与唐生智俩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向“南京政府”中的“桂系”发出了“驱蒋、合作”的信号。
汪精卫的这个态度,正是李宗仁所需要的;而其言外之意,李宗仁当然心领神会;于是,“桂系”开始酝酿“倒蒋”了。
而此时的蒋介石,也已感到了局势对己甚是不利;唐生智要“东征、讨蒋”气势汹汹、甚是迫人,而“桂系”却已在暗中与武汉接触、随时可能向他发难。
面对如此局势,蒋介石自感前途晦暗迷茫;因此,不得不决定以退为进,甚至于请辞“下野”,以避开各方的攻讦。
不过,蒋介石并不甘心就此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因为,此时他毕竟还有何应钦的“黄埔嫡系”可依靠,并没到完全绝望的地步;所以,他还想测一测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水深,看自己是否还有留在台上的可能。
于是,八月十二日,蒋介石召开了一个“军事委员会会议”;会上,蒋介石试探性地谈了“自己欲辞去‘总司令’之职”的意图。
蒋介石原以为,自己如此言后必会有人提出“反对”且竭力挽留,即使是假惺惺的也可。
因为,蒋介石并不真想走,无非是故作一番姿态而已;一旦有人挽留,也就可以顺势下台阶地留下而渡过眼前的这一关。但谁知,蒋介石出言后,谁也没吭声;这让他甚是难堪,简直如同受辱。
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一直被他器重、由他一手扶植起来的“黄埔嫡系”何应钦竟然也默不作声,让他下不了台。
其实,此时的何应钦在打自己的算盘;他觉得,蒋介石若是走了,“黄埔嫡系”中论资排辈就该由他称“老大”了;所以,当他看到蒋介石被“桂系”逼得要走了,倒是有点幸灾乐祸之感,也就缄默不语、哪管蒋介石的感受。
只是,蒋介石见众人皆如此态度,这才觉到真的大势已去心灰意冷了;于是,不得不于第二天即八月十三日,发表了一纸《引退声明》后宣布“下野”。
这一下,倒是使那些当时没在场的“黄埔子弟们”都急了;时任“新编第一军军长”谭曙卿及“第一军”的“第一师师长”胡宗南、“第二师师长”刘峙、“第三师师长”顾祝同、“第十四师师长”卫立煌、“第二十师师长”陈继承、“第二十一师师长”陈诚、“第二十二师师长”蒋光鼐等人,不约而同地都赶到蒋介石的寓所、竭力挽留,这才使蒋介石感到了些许安慰。
但是,蒋介石辞言已出、难以更改,也就仍启程离宁、赴沪了。
只是,蒋介石被迫“下野”、心中毕竟深感窝囊;于是,一肚子气更是出在了王天培身上。
在他认为,自己的倒霉皆因王天培所致;若不是王天培溃军在先,岂会有徐州兵败?又何致于自己有今日之辱?因此,蒋介石更不想放过王天培了。
于是,蒋介石在离开南京时,却将王天培也带到杭州,交给了兼任“浙江省长”的何应钦处置。
王天培落到何应钦手中后,当然不会有好结果。
因为,贵州“新兴系”首领王华是何应钦的妻舅,其在上海遇刺是袁祖铭指使王天培等人干的,何应钦本人也因此被迫逃离贵州;所以,何应钦与袁祖铭、王天培可谓有世仇宿怨。
如今,王天培落到了何应钦手中,岂能饶恕他?
果然,王天培移禁于杭州后,何应钦即下《令》将其枪杀于杭州郊外的王华墓前;从而,替其妻舅报了仇。就这样,曾有“北伐名将”誉称的王天培被枉杀了。
虽然,王天培在“徐州兵败”中负有一定的责任,但罪不当死。
蒋介石虽没有亲手杀死王天培,但他将其交予何应钦,无疑是在借刀杀人;故而,世人斥其为“心胸狭窄,泄无谓之愤”。
名将被害,全国哗然;迫于舆论压力,“国民政府”不得不承认王天培之死是“有人妒贤嫉能,谗言惑上,蒙冤受害”,方才为其“昭雪”;但那是四年后的事了,此顺提不赘笔。
蒋介石的自动“引退、下野”后,倒是免了“桂系”对他的逼宫;此后,李宗仁等人竭力避免被人言“蒋介石的‘下野’是‘桂系’逼宫所致”。
而蒋介石也竭力表现出自己的去职非他人所逼,乃自己“为顾全大局、主动请辞”;如此,脸上也可光鲜一些。
所以,蒋介石抵达杭州后,即又吩咐随行的“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陈布雷写了一个《辞职宣言》,谓“虽自劾归去,仍以国民党员资格,努力党务”,而“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153章 陈独秀黯然谢幕 新桂系迫蒋下野,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