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太平军围魏救赵 曾国藩绝处逢生(1/6)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史要】陈玉成兵败桐城,湘军围攻安庆;曾国藩被困祁门大营,绝处逢生;左宗棠练楚军,救曾

国藩;清军反败为胜……

却,太平军攻克苏州,彻底铲除了清军的江南大营后,太平天国终于从内讧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天京之危解除,天国的情势有所好转。

此时,陈玉成在攻占了安徽的全椒后,已南返回到天京。李世贤则率部攻克了吴江后掉头南向,又攻占了浙江的嘉兴,准备进军杭州。

杨辅清则率部一度占领了浙江的长兴后,经江苏的宜兴西入皖南。

而李秀成则率部东进,一连攻占了昆山、太仓、嘉定、青浦、松江;接着,又攻占了苏州。

李秀成攻占苏州后,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觉得苏州是鱼米之乡,古吴国曾建都于此,何不辟作天国的陪都?且李秀成自封王后尚未建王府,于是决定就在这座心目中的陪都苏州城内建一座忠王府,以供享用。于是,李秀成将天国大事抛到脑后,一心扑在营造忠王府上了。

有人向洪秀全进谗言,曰:“苏州的忠王府,豪华不减东王府;却忠王自言,苏州乃其陪都,恐有异志;天王应有所防,早作准备。”

但此时的洪秀全,已吸取了内讧的教训,不敢再轻信谗言而妄为;遂不以为然,没予理会。

而此时,清皇朝正因和春的江南大营遭覆灭而一筹莫展,咸丰皇帝这才又想到了曾国藩;于是,下《诏》加封曾国藩为兵部尚书,署理两江总督,并令其“统率所部兵勇,即日东进剿匪,以保东南大局”。

而曾国藩自己,也欲洗刷三河大败之耻,誓与发匪决一死战。于是,曾国藩和胡林翼商议克敌之策。

曾国藩一直就认为,安庆乃金陵之门户,兵家必争之地;若能取得安庆,则金陵如同囊中之物了;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胡林翼也认为,安庆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南连九江,北接巢湖,西通鄂北的黄梅、蕲春、英山三县,东与池州、铜陵隔江相望,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即使不欲进取金陵,为兵之道也必欲夺之。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定下了“先取安庆,再图金陵”之策。

只是,曾国藩又想,吾欲夺安庆,发匪岂会拱手相让?必定倾力往救;故不若先打援,尔后再取城,倒是一举两得。

曾国藩将所思告予,胡林翼甚表赞许;于是,两人又据此作了一番周密部署后,统率湘军水、陆师五万余众从湖北出发向东进发了。

一路上,湘军攻陷了安徽的太湖、潜山,锋芒直指安庆。

湘军入皖后,曾国藩即派遣其弟曾国荃率湘军陆路主力进驻到安庆北面的集贤关;又命提督杨载福率水师攻陷安庆东侧要地枞阳镇,配合曾国荃对安庆构成合围;于是,两路湘军在安庆外围建营扎寨掘壕筑垒实施包围;但是,曾国藩却密授以“围而不攻”。

同时,曾国藩又派遣副都统多隆阿和李续宾之弟、时任按察使的李续宜,率马步兵二万驻扎在桐城西南的挂车河、青草塥一带准备打援。

而胡林翼则进驻到皖西南的太湖大营中,曾国藩则于皖南的祁门大营中坐镇指挥,专待太平军的援军来临。

此时,寓寄于曾国藩幕府中的李鸿章匆匆地来到中军大帐,高声道:“祁门中间低落而四周高耸形似釜镬,吾居釜中;若敌人扼住四门关隘,则无去路也;此乃兵家之所谓绝地,伯函公岂可不知?应移驻他处,迟则危也。”

曾国藩却自有所思,不以为然。

李鸿章见曾国藩不为所动,则嚷嚷再三。

曾国藩觉得有点烦了,于是阻止道:“渐甫公何嚷嚷如此?撼我军心。公若胆怯,可自觅出路。”

李鸿章无奈,窃言:“公不悟,悔之晚矣。”

且,驻留安庆的太平军守将是英王陈玉成的部下叶芸来;陈玉成奉诏东攻江南大营时,因知叶芸来勇谋兼备能独当一面,故而委以重任留守安庆。

眼下湘军来犯,虽然安庆的城防坚固,但叶芸来毕竟是孤军拒敌恐难抵挡;于是,叶芸来一面加强城防准备坚守,一面向英王告急求援。

陈玉成接到叶芸来的告急谍报后,大吃了一惊。

安庆是天京上游的重要门户,不但有着其它地方无可比拟的战略地位;而且,陈玉成的英王府就在安庆城中;陈玉成岂能不顾?

陈玉成,原名陈丕成,广西藤县大黎里西岸村人;幼时父母双亡,十五岁时随叔父陈承熔参加了金田起义;因苦练了一身好枪法,便当上了童子军的首领。天王洪秀全嘉其忠勇,赐名“玉成”。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即被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官,主管前军粮草。太平西征军进取武昌时,当时还仅是个粮草官的陈玉成却率领了五百天兵矫捷登城舍命死战,夺取了久攻不下的武昌城,从此声名雀起;十八岁的陈玉成建此首功后,即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统领后十三军及水营前四军,可谓是天国中罕见的少年英才。

此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16章 太平军围魏救赵 曾国藩绝处逢生,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