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太平军围魏救赵 曾国藩绝处逢生(2/6)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陈玉成所向披靡出征必捷屡建功勋,遂晋封为英王。

如此一位天国中的常胜将军,岂容得湘军嚣张,竟敢攻打其英王府的所在地?于是,陈玉成二话没,决定亲自前往解救安庆。

陈玉成率部自天京北渡,然后沿江而下;一路上,攻占了皖北的定远、炉桥。然后,分兵围攻寿州、六安、舒城,但均未奏效。

陈玉成不想恋战,于是从三地撤军,继续西进至桐城西南的挂车河。

此时,有捻军龚得树、孙葵心等部的数万人来投,陈玉成即收于帐下;于是,在挂车河一带扎营四十余座,欲与湘军在此对垒。因陈玉成曾多次击败过湘军,所以全不把湘军放在眼里。

而湘军倒是心翼翼,早已集结了大量兵力,专待打援;此时,湘军见太平军援军到来,正中下怀;于是,趁太平军援军立足未定之时欲予围歼。

骁骑校多隆阿、布政使李续宜率领本部兵马对太平军实施南北夹击,两军在挂车河一带展开激烈战斗。

多隆阿的部将都司雷正绾和副都统温德勒克西率马步军从太平军的后路抄袭而来,使太平军的阵容顿时大乱。

太平军遭清军多路围攻伤亡惨重,捻军白旗旗主孙葵心因伤势过重不治而身亡。

两军混战数时后,陈玉成不得不突围败走庐江。太平军在庐江稍作休整后,陈玉成又派兵一部去攻打枞阳,却又被湘军水师总兵李成谋与太平军降将、韦昌辉之弟、时任湘军游击的韦志俊率部击退。

至此,陈玉成企图直接解救安庆的努力失败,只好怏怏地返回天京。

因拔除了清军的江南大营而沉浸于喜悦中的天王洪秀全,忽闻湘军围困安庆及英王陈玉成驰援失利的消息后感到十分惊愕,赶紧将诸王召回天京商议对策。岂料,会议中意见分歧很大,各不一。

陈玉成想不到这次会败在湘军之手,蒙受了桐城之耻;每每想起,常令他刻骨铭心羞愧难受。所以,此时的陈玉成非但忧虑着安庆的安危,更欲洗刷桐城兵败之耻;于是,起身宏声道:“皖南乃是天国之财政所系,而安庆乃关乎皖南之存亡;安庆若是被陷,皖南必失;皖南若是丢失,天国之财源则绝,存亡堪忧矣。故而,安庆绝不可丢;吾当再率军与清妖决一死战;力保安庆,重振天国之威。”

而此时,忠王李秀成的心思却全在经营苏、浙;而苏州的忠王府也正在营造之中,不想为了安庆区区的一座城池而离开苏州;只是,此话难以出口,更不宜以此作为理由而反对援救安庆。

于是,李秀成想了一会后,才对陈玉成慰藉道:“胜负乃兵家之常,桐城之役不必挂齿,英王何必太过于搁在心上耶?而今,清妖的江南大营刚被清除,且清妖与诸夷国交恶兵戎相见,已是焦头烂额自顾不暇,安敢进图天国?但凡围困安庆者,无非区区湘军而已。湘军乃吾天国手下败将,不足为虑。吾料想清妖唯恐天国乘胜东进拓展疆土,故而特作此状;试问,清妖若果真欲克取安庆,为何久围而不攻?可见其乃虚张声势耳,权可不予理睬。若是分兵往救,正中其下怀,切不可为之。吾以为,不若乘胜东取浙、沪,拓展天国之根基。而清妖见吾不落其圈套,必当自撤安庆之围而去。”

李秀成欲取上海的话,倒是引起了干王洪仁玕的共鸣。洪仁玕因在香港居留多时,对于商贸在治国中的作用甚是看重;而上海乃商贸重地,早在洪仁玕的关注之中;因此,李秀成所言,洪仁玕听了觉得很是在理;所以,李秀成言毕,洪仁玕即予附和道:“忠王所言极是。申城乃长江入海之咽喉,商贸之重地;吾若能取之,则可开埠而与诸国贸易,天国当受益匪浅,其中可获利益非一二城池之得失所能比;故而,当速谋而取之,日久恐会有变。”

而侍王李世贤却又另有所思,他打断洪仁玕的话道:“安庆地处江北,吾天国常有鞭长莫及之虑,今湘军围困该地,恐别有所图,故须三思而行。吾知安庆城固,湘军急切难下;而若欲与湘军决战,应待其强弩之末方可图之,而非今日。英王欲重振旗鼓,雪耻洗辱,亦有待时日,不可操之过急。而今,天国已拥有半壁江山;设若安庆有失,吾亦可凭大江之险,与清军隔江相峙。何况,吾有江南富庶之地,何虑财源不继?若能更取闽、粤,拓疆扩域以为天国之根本,则更无虞矣。故而,依吾所见,不若挥师南下,尽早克复闽、粤。扫清江南后,天国则可万安无虞,何虑区区安庆之得失耶?”

陈玉成闻言,斥道:“汝等欲弃安庆而偏安江南否?此乃妇人之见,断不可为。汝等鼠目寸光不足为谋,吾当独自再往而救之。”言毕,愤然欲辞。

洪秀全见陈玉成愤然欲辞,倒是有点急了。同时,想起了有人提醒的“忠王欲将苏州辟为陪都,恐有异志”之言;心想,不若趁此机会调虎离山,让李秀成离开苏州后以防万一;于是,:“英王息怒。安庆乃天国之门户,岂可轻弃?诸王所言,虽皆为天国长远之计;然事有轻重缓急之别,当务之急唯有解安庆之围。诸王毋再争执,为天国计,当力解安庆之围为要,别事容后再议。朕以为,若是直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16章 太平军围魏救赵 曾国藩绝处逢生,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