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朝鲜国壬午兵变 清皇朝甲申易枢(3/5)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八二年八月三十日,高宗派遣李裕元、金宏集在济物浦会馆与花房义质又签订了《济物浦条约》,以作为对前《约》的修订。
《济物浦条约》除了规定“惩办凶徒”、“礼葬并抚恤死难的日本人”、“向日本赔款”等条款外,还允许日本在朝鲜驻军,并将朝鲜各地向日本开放。
至此,花房义质大功告成,遂回国复命去了;就这样,日本虽然在壬午兵变中死了几个人,但却趁机捞取了实惠,也就心满意足了。
且,壬午兵变当天,闵妃逃离昌德宫后,在京城外躲藏了几天;见局势稍显平静后,一面遣使向清皇朝求援;一面派人密告高宗,言“闵妃无恙”;高宗这才宽了心,盼其早日返宫。
而此时,日本外务卿井上馨也已向各国驻日公使通报了朝鲜国内突发的这场兵变。
清政府驻日本国的出使大臣黎庶昌接到井上馨的《通报》后立即电告清庭,清庭接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惊讶。
清庭对于朝鲜与日本的苟和并不在意,但对于这种似同犯上作乱的兵变却是绝不允许的;虽然事变发生在属国,但却觉得必须出兵协助靖乱。同时,料想日本必会趁机进驻朝鲜;所以,为了抑制日本势力的再扩张,也得出兵朝鲜。
而此时,直隶总督李鸿章正因其母亲亡故而回乡丁忧。于是,清庭下《诏》令李鸿章“立即回京”;同时,命令代理“直隶总督张树声从速处理此事。
于是,张树声即派北洋水师的丁汝昌、候补道台马建忠率领扬威、超勇、威远等三艘兵船,从山东的烟台启航驶往朝鲜以平乱。
但因水师不善陆战,丁汝昌率舰抵达朝鲜海域后,只好泊于海上没有登岸。
因此,清庭又命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率陆军赴朝戡乱;吴长庆受命后即率所部的淮军六个庆字营,准备也从山东登州乘船赴朝。
时有河南项城人袁世凯效力于吴长庆手下,也随同出征朝鲜。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自幼过继给叔父袁保庆。因科场屡试未中,遂决计弃就武,投靠到了继父袁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麾下,当了个管理军营中行政事务的营务处会办。
吴长庆率部出征朝鲜时,成立了一个前敌营务处交由袁世凯掌管;因时间紧迫,吴长庆责成袁世凯必须在六天内筹办齐全所需军资;而袁世凯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全部办妥,深受吴长庆夸赞。接着,袁世凯带领前敌营务处先行抵朝,选定登陆点及勘探进军汉城的路线。袁世凯的办事稳妥与精明强干,令吴长庆刮目相看更是器重了。
于是,吴长庆调任袁世凯为营管带,并令其为先锋在南洋港抢滩登陆。自此,袁世凯站到了战场的第一线而初露锋芒了,并把朝鲜当作了他磨砺与尝试刀锋、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袁世凯在南洋港抢滩登陆,只遇到了轻微的抵抗;然后,袁世凯率领部队一路猛砍猛杀而去。
因为,乱民毕竟是乌合之众,怎抵得袁世凯率领的虎狼之师;所以,袁世凯率部一路进击直抵汉城,可谓是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乱民被砍杀了数十人后,很快就作鸟兽散了,一个个逃得无影无踪。
待得吴长庆的大军上岸,乱民早已在袁世凯所部的追杀下四散逃遁全无踪影了;于是,汉城落入清军的掌控之中,持续达一个多月的朝鲜壬午兵变终于被平息了。
清军赴朝平定骚乱,令朝鲜国王高宗十分感激;于是,高宗设宴款待吴长庆等人以表谢意,袁世凯也在被邀之例备受礼遇;席间,高宗对年仅二十三岁的袁世凯大加赞赏,言其前途无量。
袁世凯因在平息壬午兵变中功勋卓著,吴长庆在朝庭中将其大加赞赏,顿时名声大振;清庭也因此赏授其五品的同知衔,并引起了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瞩目。
汉城城内的骚乱平定后,闵妃这才露面并回到了宫内。
高宗与闵妃团聚后,俩人抱头大哭了一场;尔后,闵妃想起了应对兵变的唆使者大院君加以清算。但因是生身父亲,高宗却于心不忍。而闵妃却不甘心,于是暗与清军联系,将兵变缘由告知并请协助擒拿大院君。
吴长庆即禀报朝庭,请《旨》定夺。
此时,李鸿章已奉《旨》回京;获知事情原委后,即《奏》请朝庭“准予”,慈禧太后颔首同意。
吴长庆得到朝庭的“准予”后,遂施计将邀请大院君叙谈。
大院君不知有诈,贸然前往。刚进得军营,即被吴长庆喝令左右“拿下”;然后,直接将大院君押解至大清朝的保定府幽禁起来。
接着,闵妃也将大院君的长子、大将军李载冕诱捕后幽禁于南别宫。
大院君的余党不甘就犯,奋起反抗。
于是,吴长庆又调派副将张光前、总兵何兆有率部剿灭;双方激战一昼夜后,擒杀了大院君的余党百余人,大院君的势力才被彻底剪除。
平定兵变以后,高宗感到原来的禁军经不得叛军一击已经没了可用之处,决定编练一支新军以加强宫卫巩固王朝的统治。于是,派陈奏使赵宁夏专程赴北京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43章 朝鲜国壬午兵变 清皇朝甲申易枢,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