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李鸿章呕心北洋 清水师长崎扬威(1/4)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史要】北洋水师成军,建军港、修铁路;北洋水师访日耀武,长崎事件……

却,清皇朝靠了在镇南关等陆战中取得的局部胜利,迫使法国坐下来议和,从而结束了中法战争。

但是,马尾海一战,清军的南洋水师几近覆灭,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惨重了。

虽然,法军在马海战役中是采用了不光彩的行为,但尔后的海战中清军水师仍屡屡败北,足以明清皇朝自制的兵船确实不及西夷诸国的舰炮厉害。且海战与陆战有别,驾舟与骑射不同,无专司熟习技能的将士岂能御敌取胜?所以,这场中法战争倒是使清庭上下痛定思痛后,确实感到了有待值得反省之处。

故而,光绪十一年六月,清庭颁发上《谕》:“吾朝虽有船厂,并备水师;然所造兵船不坚,所制器械不精,故为所败。事定之时,惩前毖后,应以大治水师为要。当筹措重金,购置精良之舰船;遴选贤才,教习海战之技艺;方可御敌外洋,重振国威。”

朝庭的这份上《谕》,无异是宣告了要在原有水师及船政学堂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振兴大清朝的海防了。

其实,李鸿章在光绪六年就已向朝庭《奏》请“开办水师学堂”,以培养北洋水师所需的人才。

朝庭准奏后,李鸿章即委派前船政大臣吴赞诚在渤海湾内的天津机器局附近,开办了一所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内开设了驾驶与管轮两个科班,学员在学习英、算学、天、舆地等学科的同时,还须上船实习以掌握海道、驾驶、枪炮、列阵等技艺。

天津水师学堂开办后,吴赞成为首任总办,而曾经被公派赴英国普茨茅斯大学留学、福建侯官人严复出任总教习。不久,严复升任总办后;经驻英公使曾纪泽物色与推荐,以每月六百两白银的高薪聘用了皇家海军出身的英**官琅威理为总教习,负责对学员的航海技艺及军事训练。

琅威理仿效英国海军的教习《章程》制订了一系列的《条例》与《计划》,对学员要求十分严格,极为李鸿章所赏识。

然而,中法战争爆发后,琅威理因英政府宣布中立而回避去职。

琅威理去职后,改由德国人式百龄接任。与此同时,天津水师学堂中还聘用了西方其他各国的教员多人。

李鸿章开办天津水师学堂的目的,就是想要把北洋水师建成为如同西夷诸国一样能征战于外洋的海军。然而,开办不久就爆发了中法战争;学员所习尚未精熟,故而未能派上正用。而今,朝庭如此重视,李鸿章也就更欲将其办得象模象样了。与此同时,另一个大胆的构想、即奏请在朝中的六部之外增设海部,以统辖全国水师而利于抵御外敌,也在李鸿章的考虑之中了。

关于增设海部,其实早在清庭筹建南、北水师之初就有过打算。

然而,由于当时被清皇朝视为客卿、长期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闻知清庭打算增强海防事宜的消息后,主动向海关总署提呈了一份《筹备海防章程》。

赫德在《章程》中投其所好地也向清政府提出了“统一南、北海防”、“设海防大臣”等建议;并毛遂自荐地言,可由他本人兼任“海防大臣”。

赫德的建议若能被清庭接受,清政府的海防大臣再由英国人担任;对于英国政府来,当然是求之不得也乐见其成。于是,当时由英国人把持的海关总署就将赫德的《筹备海防章程》呈交给了清皇朝。

此事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出任南、北洋大臣的沈葆桢和李鸿章及朝中的一班大臣们皆竭力反对。

沈葆桢一语道破:“海防事关社稷,岂可交予夷人而大权旁落?”

李鸿章的幕僚薛福辰则上《书》直谏:“赫德阴险贪婪,已掌控吾朝关税,若再赋予海防大权;必将尾大不掉后患无穷,故断不可为。”

李鸿章也托辞:“赫德无经战、不知兵,安能控管海防?难以胜任。”

其实,清庭也有顾虑,绝不愿将海防大臣如此重要的职权再轻易交予外人;但又不敢言辞得罪赫德,也就只好将此事搁置不议而权作回绝了。

赫德见自己的建议与《章程》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时间久了也就淡忘而不再提及。

数年后,左宗棠调任军机处,觉到了海防屡失中的症结所在;才又上《奏》朝廷,力陈“海防各自为政”之弊端;也建议设置海防全政大臣或海部大臣,并言:“凡一切有关海防之政,悉由该大臣统筹全局。”

慈禧太后见左宗棠言之有理,这才发布《懿旨》,要军机处与总理衙门研议。

最后,决定在总理衙门以外专设一个海防衙门,以统筹沿海七省的海事。

但是,研议中的这个机构决定外设在烟台,级别仅相当于地方上的抚衙;其职级之低、实权之可想而知;所以,根本难以达到统筹全国海事之目的。

李鸿章甚觉不妥,又致函总理衙门,认为:“海疆万里,北自旅顺、大连,东达台湾、澎湖,南至广州、海南;岂是地方大臣所能统辖,非一人之力所能驾驭。故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45章 李鸿章呕心北洋 清水师长崎扬威,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