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李鸿章呕心北洋 清水师长崎扬威(2/4)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须在朝中别于六部之外,增设海部,兼筹海军,方可统辖全国水师,有效御敌。”

左宗棠与李鸿章在这一点上可谓是有了共识,且皆颇有远见。

然而,因海军之词源于西夷,大清皇朝从未有过此名目的新军种;总理衙门的大臣们担心若是在朝中设立海部并建海军,定又会招致那些不屑步夷人后尘的顽固派的非议,被斥之为“以夷变夏”。

所以,复又研议了许久;非但没有采纳李鸿章的意见,甚至于连原来打算增置的、职权极其有限且带有地方色彩的海防衙门也不打算设了;结果,此事再次被束之高阁而不了了之。

而今,中法战争使南洋水师毁于一旦,这一问题更是暴露无遗了。

于是,李鸿章再次建议朝庭增设海部,以统辖全国水师,利于外海作战。

此时的清庭,痛定思痛后已有所反思。于是,慈禧太后”准了李鸿章的《奏》,《谕》令军机处、总理衙门会同李鸿章重新妥议;尽快设置一个能统辖全国水师的部会。

这次,有了慈禧太后的《懿旨》,就顾不得顽固派的反对了;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在朝中的六部之外增设海部。

于是,光绪十一年十月十二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正式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简称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譞任总理,庆郡王奕劻与李鸿章同为会办,曾纪泽为帮办;至此,几经波折后的海军衙门终于成立了。

英国人赫德闻知清政府在时隔十年后终于设置了海军衙门,不由得欣喜;但当进一步得知清政府已任命了海军衙门的各级大臣而排斥了西方各国在其中的任职后,赫德等英国人因未能掌控清政府的海军而甚感不悦且又无奈。

于是,赫德赶紧致函本国政府,露骨地直言:“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是向前迈出一大步,法、德、美等国都想掌控清政府的海军,都不能如愿。但我认为,现在中国需要的是琅威理之类的技术官员,这是个极好的机会;所以,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务必让琅威理尽早来华任职。”

因中法战争已经结束,英国政府没有了顾忌;所以,立即采纳了赫德的建议,同意并促使琅威理赴华任职。

而此时,在北洋水师中任总教习的德国人式百龄因教习能力薄弱,且其随员在中法战争时不愿为清皇朝作战,令李鸿章大失所望将其辞退了。

式百龄被辞退后,李鸿章也就想到了琅威理而发函邀聘;琅威理本人也有意愿,双方一拍即合。

于是,已升任为英国海军上校了的琅威理,在两国政府敞开绿灯下顺利地再次来华任职了。

其时,清皇朝高价向德国坦特伯雷度公司订购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战列舰及经远号、来远号巡洋舰均已完工;于是,就由琅威理顺便率领了驶抵大沽口。

接着,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另两艘致远号、靖远号巡洋舰也相继到埠。

六艘战舰到埠后,泊于港内固然气势非凡,国人见了无不叹为观止。

清皇朝也似乎觉得有了这些游走自如坚不可摧的战舰作为后盾,从此就可以不畏西夷而腰板硬直了;此时,连一再反对师夷的顽固守旧派也不得不暂时禁声了。

北洋水师壮大后,天津的大沽口船埠已是不再适用,甚感有鸟无笼之虞。

于是,李鸿章决定在渤海湾内的旅顺口新建一个军港,以供北洋水师使用;于是,他派遣了袁世凯的叔父袁保龄督办此事。同时,李鸿章还在天津机器局内新建了一座栗色火药厂,专事制造供北洋水师使用的炮弹。

李鸿章在筹办北洋水师的同时,还热衷于办洋务。

其实,早在中法战争前,李鸿章就率先在直隶开采了磁州煤铁矿、开平矿务局。

中法战争后的时局呈现了平和,李鸿章则利用难得的太平时期更是放手大干了;先后又开采了江西的兴国煤矿、湖北的广济煤矿、承德的平泉州铜矿、黑龙江的漠河金矿等矿床。同时,还在上海与天津创建了电报总局;筹办了上海的机器织布局、华盛纺织厂等民用企业。

调任湖广总督后的张之洞,则也在湖北相继创建了织布局、纺纱厂、缫丝局及汉阳炼铁厂、汉阳兵工厂。

淮军将领刘铭传驻守台湾时则开采了基隆煤矿。

别的洋务派人士也争相效仿。

顿时,洋务运动在南北各地再次兴起,许多民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冒了起来,使满清皇朝的天下呈现了一派中兴发达之势;因为,此一时期跨越了同治与光绪两朝;故而,史家美称其为同光中兴。此虽为后话,当须顺提。

与此同时,李鸿章还打算筹资修建铁路。

其实,此一打算由来已久。早在沙俄侵占伊犁之时,李鸿章就指出了“西域距中原万里,若不修建铁路,则无法运兵,万难远征”;于是,李鸿章提出了“应将土路改建铁路”的主张。

然而,此举谈何容易?李鸿章欲在西域修建铁路的设想确也不现实,故而这一主张没能被朝庭接受。

中法战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45章 李鸿章呕心北洋 清水师长崎扬威,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