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苏报案革命先驱 施新政亡羊补牢(1/5)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史要】邹容《革命军》与苏报案。慈禧推行新政,五大臣出访。行刺慈禧案……

却,《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终于承认了慈禧太后执政的合法性,并同意她临朝理政。但是,已被吓破了胆的慈禧太后却不敢回京,继续滞留在西安迟迟没有回銮。

此时,慈禧太后开始反思,也才觉到了被她绞杀的维新派的一些主张还是有用的,若再不变革朝政﹑维新图强,大清皇朝真的要没救了;只是,她不喜欢“维新”两字,因此改曰“新政”。

于是,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慈禧太后即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了“实施新政”的上《谕》。

《谕》略云:“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取外国之长,乃可补中国之短;思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法令不更,痼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再由朕上禀慈谟,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朝臣京官、各地督抚见了这道上《谕》,觉到慈禧太后真的要搞新政了;于是,也都来了劲,纷纷上《奏》各抒己见。

张之洞与刘坤一则联名上了三道《江楚会奏变法折》,提出了涉及科举、吏制、行政、司法、外交、兵备、农政、工商、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变革措施;老佛爷准《奏》,《江楚会奏变法折》遂成为实施新政的蓝本。

因为,此次新政涉及到政务的改革;为此,第二年三月,慈禧太后又下令成立督办政务处,简称政务处。

其时尚未去世的李鸿章及领班军机大臣奕劻、军机大臣荣禄、鹿传霖、瞿鸿禨、体仁阁大学士王韶等京官被任命为政务大臣,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为参预。于是,史称“庚子新政”的清皇朝内部的变革,终于在慈禧太后亲自倡导下姗姗来迟悄然地推行了。

同时,慈禧太后还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在六部之上,任命深受器重的瞿鸿禨为外务部尚书。

新政施行当年,李鸿章去世了,山东巡抚袁世凯继任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

不久,荣禄与刘坤一也相继逝去;于是,手握新军且跃居高位了的袁世凯就成了封疆大臣之首;连堪称洋务旗手的实力派权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也得让其三分,袁世凯可谓是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了。

且,《辛丑条约》的订立,华夏民族更是被列强掠夺与逼迫得喘不过气来了;国人为泱泱中华大国竟受如此奇耻大辱而揪心裂肺了,对于满清皇朝的**无能更是深恶痛绝。

虽然,慈禧太后此时欲推行新政,似乎真的要来一番洗心革面了;但为时已晚,国人不愿相信这个嗜权如命的顽固的老太婆会真的行利国、利民之事?而那班满清的权贵们会甘愿放弃既得利益让权于国人?皆以为,若要救国,必须推翻满清皇朝。

因此,在孙中山等人忙于在广东等地进行起义实践的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纷纷撰,利用上海租界内发行的报纸作为舆论工具,呼吁并号召国人奋起反抗推翻清皇朝了。

而此时,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见国内的反清声浪日渐高涨,倒是有点不知所措了;十分担心若是国人真的把清皇朝推翻了,他们愿意效忠的光绪皇帝也会跟着完蛋;且眼见慈禧太后也同意并推行新政了,侥幸地寄希望于老佛爷与光绪皇帝之间能求得妥协重归于好,以保大清皇朝永存。

所以,康有为想把这股反清浪潮抑下去;于是,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撰在创办于日本横滨的《清议报》上发表,竭力美化光绪皇帝,誉其为圣君;鼓吹勤王、保皇,而反对革命。

言:“革命之举,以与凶顽争命,大蹂大搏,必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故不可为。而维新能平气论政,晏坐以得;足以救中国之亡,方为可取之道。”

而康有为则也发表了《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书中写道:“谈革命者,开口必攻满洲,此为大怪不可解之事。吾四万万人之必有政权自由,必可不待革命而得之,可断言也。且舍身救民之圣主,去千数百年之敝政者,亦满人也。吾今论政体,亦曰‘满汉不分,君臣同治’八字而已,故满汉于今日无可别言者也,实为一家者也。欲革命则革命耳,何必攻满自生内乱乎!”

维新派的论述,很快引来了国人的反驳与笔伐。

于是,章太炎的《驳康有为书》、章士钊的《呜呼保皇党》等,相继在安徽桐城人胡璋在上海创办的《苏报》上发表,力驳康有为等人的所谓维新的谬论。

接着,四川巴县人邹容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的《革命军》一书发表;章太炎为《革命军》作《序》,并在《苏报》上进行介绍。

邹容在《革命军》书中写道:“中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58章 苏报案革命先驱 施新政亡羊补牢,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