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闹京畿滦州起义 谋和议一箭双雕(1/5)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史要】断续进行的南北和议,袁世凯一箭双雕;直隶滦州起义……
却,革命党人忙于在南京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及推选临时大总统的同时,伍廷芳与唐绍仪也在上海英租界内开始谈判了。
谈判从十二月十八日开始,断断续续地进行。
谈判中,伍廷芳等南方代表力主清帝逊位,结束君主**,建立民主共和。
对于此议,唐绍仪本人倒无异议;但因启程南下时,袁世凯曾对其有过关照:“君主制度,断不可变;吾等皆受国恩,当思图报;和议之举,乃权宜而为;维持君宪,不可有忘。”因此,唐绍仪知道,袁世凯派他南下议和目的,无非是想在保留满清皇朝统治的前提下实施君主立宪而已,即对革命党人作一些让步以换取太平。
袁世凯的本意与革命党人的要求可谓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难以合到一处,这使唐绍仪甚是为难了;他既不敢擅自作主而答允,又不可完全拒绝而使谈判破裂。最后,唐绍仪想出了个折中方案,言:“君主、民主问题,当须经过国民大会方能决定。”
唐绍仪的这个提议,南方代表倒也提不出反对意见;因为,国民大会本身就含有民主之意,革命党人当然也能接受;再,国民大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议,革命党人现在已经掌握了多数省份的执政权,必能稳操胜券。于是,伍廷芳即予答应,并表示“眼下各省代表尚在南京,即可表决。”
对此,唐绍仪却提出了异议:“既为国民大会,须有全国各省代表参与;聚会南京之代表,仅为南方数省而已,岂可代表全国?故尚须另行择时、择地再议。”
唐绍仪的这番话又甚是言之有理,伍廷芳等人也就表示了同意。
于是,唐绍仪即电告袁世凯,只等准许即可付诸实施。然而,袁世凯却没有急于回复。
其实,袁世凯此时迫切等待着另一路消息。
原来,驻于汉阳的段祺瑞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已设法与同盟会取得了联系。
段祺瑞与同盟会取得联系可谓是七转八弯的颇费周折,但总算成功了。段祺瑞有一部下江苏松江人廖宇春,曾为保定陆军学监督,他有个学生江苏昆山人朱葆诚却是苏浙联军先锋队副队长;于是,段祺瑞派廖宇春作为自己的私人代表潜往上海,希图通过其学生朱葆诚寻求与同盟会高层的接触。
于是,朱葆诚又通过苏浙联军先锋队长洪承典联系上了他的老师顾忠琛。
顾忠琛是黄兴的亲信,时任苏浙联军参谋长;当他从学生洪承典处获知袁世凯派段祺瑞欲与同盟会高层接触并谋求谈判时,即告知了黄兴。
而此时,黄兴、陈其美等人正为南北和议受黎元洪操控而不悦;现在闻知袁世凯欲暗中与同盟会另起炉灶进行谈判,当然愿意接受;于是,黄兴指示顾忠琛和廖宇春会谈。
与此同时,袁世凯还利用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竭力制造“中国欲建共和,非袁莫属”的舆论。
莫理循是澳大利亚人,十多年前被派驻中国后,就对袁世凯产生兴趣并采访过他;袁世凯被罢官遭贬时,莫理循给予报道并表不平。
而袁世凯常向莫理循透露各种内幕消息,让其作独家新闻报道;甚至于连孙中山给袁世凯的《电》,也作为《备忘录》密赠给莫理循,双方关系甚是密切。
南北和议以来,袁世凯几乎每天都要派其心腹幕僚蔡廷干去见莫理循通报有关消息;此期间,莫理循在《泰晤士报》上先后发表了七十余篇报道,其中有《袁世凯论危机》的长篇访谈。除此,莫理循多次南下游革命党人赞同袁世凯当总统,袁世凯自然高兴,即派专车供其使用。袁世凯也正希望通过莫理循争取到各国对他的支持,并对革命党人施加影响,从而增加谈判中的筹码。
就这样,唐绍仪与伍廷芳公开谈判,顾忠琛与廖宇春暗中交易,而莫理循则利用其特殊身份鼓噪助阵,形势对袁世凯甚是有利了。
果然,南、北双方暗中签订了密《约》,内含“建立共和政体、清帝逊位”、“优待清皇室”、“先行倾覆清庭者为大总统”等条款。段祺瑞签订这份密《约》后,立即报予袁世凯。
至此,袁世凯终于探得了革命党人的底,心中较为踏实了;心想,若真能如此,通过国民大会能让清帝体面逊位,且能得优待,也算是自己作为一个臣子的忠诚与苦心了;且如此,以和平方式建共和,使国人免遭流血,首功在己,大总统之位当非己莫属;此真可谓一石二鸟,何乐不为?
于是,袁世凯即将唐绍仪所议“召开国民大会”一事,领衔以内阁十大臣联名上奏,请《旨》定夺。
隆裕太后接奏后,即付诸朝议;于是,朝堂上又七嘴八舌的争执开了。
贝勒载涛、毓朗等人唯恐有损皇室利益,表示了反对。而年迈的奕劻因已与袁世凯达成了默契,且也知大势所趋难以阻挡,所以表示了同意。
奕劻表态后,朝议中的反对之声就了许多;于是,隆裕太后不得不下《旨》:“国务大臣奏请召开国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70章 闹京畿滦州起义 谋和议一箭双雕,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