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闹京畿滦州起义 谋和议一箭双雕(2/5)
作品:《百年史话中华演义》王公会议皆无异词;饬令内阁妥议实行,克期召开,钦此。”
袁世凯得此《懿旨》后腰板硬了,即复《电》指示唐绍仪,同意召开国民大会。
唐绍仪得到袁世凯的指令后,才又与伍廷芳就召开国民大会的时间、地点、代表资格、人数等项磋商;最后议定,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八日在上海召开国民大会,以决定君主与民主的取舍。并商定了,直、鲁、豫、甘、新及东三省代表由北京政府召集,其余各省代表则由南京临时政府召集。如此,唐绍仪与伍廷芳之间总算在召开国民大会一事上达成了一致。
但谁知,袁世凯刚电复唐绍仪,同意召开国民大会;忽然传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消息,袁世凯如闻惊雷瞠目愕然了。
袁世凯怎么也想不到段祺瑞与同盟会签订的那份密《约》竟然会是一纸空,觉得革命党人太无诚意而将自己骗了;顿时恼羞成怒立即又致《电》唐绍仪,改口道:“前述所议,超越了朝庭赋予之权限,故朝庭不予承认。”
虽然,唐绍仪明白其中缘由;但是,袁世凯如此的轻易改口,太使他这个直接与革命党人打交道的议和全权代表为难了;于是,唐绍仪向袁世凯请辞。
袁世凯即予批准,并电告伍廷芳,宣称之前谈判所达成的《协议》均无效,以后有关和议的谈判必须由他亲自负责。同时,袁世凯还公开声称:“君主制度断不可改。”以给南京临时政府施压。
不仅如此,袁世凯还唆使段祺瑞、冯国璋等四十多名北洋将领《通电》“赞成君主立宪”,宣称:“若有人敢于采取共和政体,北洋军与其势不两立。”
于是,唐绍仪与伍廷芳谈定的所谓《协议》也就告吹;商定召开的国民大会中途搁浅,南北和议也因此中断了。
同盟会急于推选临时大总统,意在掌控革命党中的主导权;同时,也欲在与袁世凯谈判时藉此加重筹码,而并不是为了终止谈判。
然而,想不到适得其反,竟然引发了袁世凯这么一通脾气;南北和议被中断,不由得令人担心战事又要重启了。
尝过北洋军厉害的黎元洪、黄兴等人不希望激怒袁世凯,而再引战火;所以,竭力主张妥善处理,设法将袁世凯拉回到谈判桌前来。
而此时,革命党人虽然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却面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孙中山欲向外借贷以度时艰;然而,列强却均不支持孙中山,而是看好袁世凯。
英国《泰晤士报》甚至刊直言:“只有袁世凯才能挽救中国的危局。”这给南京临时政府一个很大的压力。
于是,汪精卫则在孙中山面前竭力进言:“袁世凯掌有北洋,拥兵自重,乃一代枭雄;其欲颠覆清庭,易如反掌;而欲阻抑革命,则增万难。且列强皆力挺于彼,谓势也。故而,卫愚见,中国非共和不可,共和非袁世凯不可;若舍其而欲驱逐鞑虏,恐难矣。”
孙中山闻言后沉思良久,心想“吾一生奋斗,只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个人名位全不在话下;若真能利用袁世凯推翻满清,则胜于用兵百万;且能免于流血,何尝不可一试?”
于是,孙中山听信了汪精卫等人之言,遂特意致《电》袁世凯作解释道:“前日抵沪,诸同志皆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属。问其理由,盖以东南诸省久缺统一之机关,行动非常困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之必要条件。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担任。公方以旋转乾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虽暂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孙中山的这一番肺腑之言,方使袁世凯的气消了许多。然而,袁世凯刚发过脾气,将南北和议之事搁浅;若是马上又改过口来,岂不被革命党人看轻而于己不利。于是,觉得再搁置几天后复议也不迟;因此,袁世凯故作似若不知地没给孙中山复函。
孙中山想不到自己如此表白后,袁世凯却仍冷漠以对,方觉得不应对袁世凯存太多的幻想;要想驱除鞑虏,看来仍得靠革命党人自己努力。只是,孙中山所能依赖的兵力实在有限,甚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虞。
正在此时,远在云南的蔡锷见南京临时政府株守于和议,却忍不住致《电》孙中山,言道:“民国已立,政府已就,总统已选,何须民主、君主无谓之议?不若督师北伐,直捣黄龙。”
蔡锷是一员虎将,滇、黔、桂、蜀等皆在其掌控之中;蔡锷如此发话,似是在给孙中山撑腰了。
于是,孙中山与黄兴商议,决定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名义组织全国北伐军,拟将各省革命军划归为六军;然后,取道豫、鲁,会师直隶。
于是,蔡锷发布《北伐誓师词》后,即起兵了;但毕竟地处边陲,启程多日后,前锋尚未出黔。而其他数路军,却不遵号令,使孙中山大失所望。
不过,孙中山的这一招倒是让袁世凯清醒了许多;袁世凯这才也觉到了南京临时政府毕竟有一定的号召力,不可太觑了。于是,袁世凯赶紧增兵豫、鲁等地防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百年史话中华演义 最新章节第70章 闹京畿滦州起义 谋和议一箭双雕,网址:https://www.xbqg9.net/15/1524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