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世亲偷法(2/3)
作品:《行者玄奘》蒙老师的教导,此仇不能不报。’新王知道如意论师是个贤士,又欣赏世亲的高雅品格,于是召集先前曾与如意辩论过的外道,重新展开辩论。在这场辩论中,世亲复述了当年老师的宗旨,顺利击败对手,为师父正了名。新王表彰圣贤,如意论师就是其中之一。”
“这下如意大师可以瞑目了。”圆觉松了口气,对这样的结局很满意,“幸好,他有世亲菩萨这样的弟子。”
玄奘道:“其实,对世亲菩萨影响最大的老师,不是如意大师,而是他的兄长无著菩萨。”
“原来还有一个故事,”圆觉兴奋地道,“师父你快讲!”
玄奘点头道:“无著和世亲两位菩萨是亲兄弟,他们都是犍陀逻人,那时的犍陀逻被称为富娄沙富罗国。他们的父亲是一位国师,母亲名叫比邻持,夫妇二人共生了三个儿子,长子阿僧迦,便是无著菩萨,次子是世亲,三子因母得名,就叫比邻持子。
“三兄弟最初都跟随父亲信奉婆罗门教,后来皆依乘佛教‘一切有部’出家,开始信持佛法,成了佛教有名的高僧大德。这其中,老三比邻持子据修成了阿罗汉果,终其一生信持‘一切有部’。
“相比较而言,他的二哥世亲的学问和胆识比他大得多。同样是学习‘一切有部’,世亲菩萨不满足于现有的经论,竟然潜入罽宾国偷学《大毗婆沙论》,著成《阿毗达磨俱舍论》一书,成了‘一切有部’中学问最高的人。”
“还有偷学经论的?”圆觉惊讶不已,“这是怎么回事?”
玄奘笑了笑:“这是个有趣的故事……”
大约在佛陀去世后五百年,佛教进入部派时期,一时间宗派林立,异纷呈。
“一切有部”音译为“萨婆多部”,是诸多派别中势力较强的一家,传法的中心位于北印度罽宾一带。此派势力虽然较大,但内部也已形成不同的学派,出现了一些理论之争。
当时,派内学术水平最高的是一位名叫迦旃延尼子的比丘,为了调和内部的理论纷争,确定“一切有部”思想的正统,他召集五百名罗汉僧云集罽宾,共同撰集“一切有部”的论藏。他们发下通知,告诉本派的信徒,凡是他们所听到的佛法,都要送交到罗汉大会,以便集中讨论,定其真伪。这一活动得到信徒们的大力支持,收到的教法信件多到难以胜数。据,五百罗汉用了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讨论完毕。
这件事佛教史上称为第四次结集,又叫“一切有部”结集,其结果是成立了一部长达百万颂的《大毗婆娑论》。一切有部的教理正统便由此树立起来。
据,当《大毗婆娑论》完成之时,迦旃延尼子刻石立碑云:从今而后,凡学习此论者不准离开罽宾国,论中的句也不许传至罽宾国外,以防其他各宗及大乘佛教破坏“一切有部”正法。
迦旃延尼子将此事禀报罽宾国王,得到国王的赞许,他们便以赤铜为鍱,镂写论,封於石函之内,建塔藏于其中。
罽宾国四面环山,俨然一座天然城池,只有一门可供出入。为防止有人偷学教法,传至国外,据阿罗汉们又运起神通,咒令五百夜叉昼夜守卫城门,不许学会“一切有部”佛法之人出城。这样,“一切有部”的教法便被禁锢在北印度罽宾国之内了。
这样一直过了四百年,直到世亲菩萨横空出世。
世亲是个佛学天才,从便博闻强记,才华横溢,大有读尽天下圣贤书之势。
后来,他听罽宾国境内有《大毗婆沙论》流传,为“一切有部”的不传之秘,历来为人们所推重。为强烈的求知欲所驱动,世亲便打起偷学此论的主意来。
世亲假装疯子,混迹于罽宾国“一切有部”信徒之间,趁机学法。由于其语言怪诞,行为乖张,状如疯狂,竟没有引起人们丝毫的怀疑。有一次,当他混入人群之中听讲《大毗婆沙论》时,为了不引起注意,还傻乎乎地问:“你们讲的是什麼啊?是不是《罗摩衍那》啊?”
听了他的问话,人们轰笑不已,更加不以为意了。
自此之后,世亲逢有讲座便去听讲,于十二年间,听讲《大毗婆沙论》已达数遍之多,对此论的精熟程度已超出世间所有的人,俨然成了“一切有部”的专家。
这时,世亲见自己的心愿已遂,便欲离开罽宾,返回故土。
然而,他的行为虽然骗过了世人,却骗不过守卫城门的夜叉。当他正要通过城门而去时,只听门边夜叉高声叫喊:“有精通《大毗婆沙论》者要出城而去了!”罢,便一起上前,抓住世亲,把他交给了罽宾的比丘。
众比丘一见,却是原来早就认识的那个疯子,便认为是夜叉们弄错了。随便查问一下,发现此人话颠三倒四,不知所云,无疑是个疯子,便把他给放了。
但是众夜叉仍不放行,又把世亲拿住,交给罽宾国王处理。国王无奈,请众比丘集会检查,发现他仍是个疯子,只好再放。
这样反覆折腾了四次之多,国王和比丘们都不耐烦了,他们亲自带领世亲来到城门口,怒斥众夜叉道:“你们不许再胡闹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行者玄奘 最新章节第十二章 世亲偷法,网址:https://www.xbqg9.net/16/16130/270.html